梅花百咏和冯学士海粟作(其三)

目送空山远驻神,似曾相识倍情真。

半床素被铺寒玉,一幅生绡画美人。

爽入冰姿欺国色,怅随哀曲黯京尘。

三郎正爱《霓裳》舞,珍重椒房自惜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冷而深情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梅花的独特情感与深刻理解。

首联“目送空山远驻神,似曾相识倍情真”,开篇即以“空山”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孤寂而深远的意境。诗人仿佛在凝视着远方,心中涌起的是对过往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期待,这种情感的深度与真实感跃然纸上。

颔联“半床素被铺寒玉,一幅生绡画美人”,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的表达。通过“素被”与“寒玉”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环境的清冷与诗人的孤独。而“生绡画美人”则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这种美不仅仅是外在的,更是心灵的寄托。

颈联“爽入冰姿欺国色,怅随哀曲黯京尘”,将梅花的高洁与诗人的哀愁巧妙结合。梅花的“冰姿”不仅象征着其自然界的美丽,也暗喻了诗人在世态炎凉中的坚守与不屈。而“怅随哀曲黯京尘”则表达了诗人面对现实的无奈与内心的悲凉,这种情感的复杂性使得诗歌更加丰富多维。

尾联“三郎正爱《霓裳》舞,珍重椒房自惜春”,以唐代皇帝李隆基(三郎)对《霓裳羽衣曲》的喜爱,以及对后宫(椒房)的珍重,来反衬出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未来的忧虑。这一联巧妙地将历史典故与个人情感相融合,增加了诗歌的历史文化底蕴。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梅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在现实困境中保持自我价值的坚持。语言精炼,情感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收录诗词(86)

明本(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朝僧人。俗姓孙,法号智觉,西天目山住持。从小喜欢佛事,稍通文墨就诵经不止,常伴灯诵到深夜。24岁赴天目山,受道于禅宗寺,白天劳作,夜晚孜孜不倦诵经学道,遂成高僧。仁宗曾赐号“广慧禅师”,并赐谥“普应国师”。憩止处曰幻住山房

  • 号:中峰
  • 籍贯:钱塘(今杭州)
  • 生卒年:1263—1323

相关古诗词

梅花百咏和冯学士海粟作(其四)

曰云堆里晓飞神,道骨翛然一太真。

古岸埋香多是雪,寒岩欺影四无人。

因风寄远愁应老,坐雨辞根恨未尘。

剩欲巡檐赋归隐,共君心事答閒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梅花百咏和冯学士海粟作(其五)

征路愁迷黯动神,穿林入谷自寻真。

亭亭有意冷移玉,黯黯无言空怅人。

梦断阳台半云雨,泪空青冢几沙尘。

馀芳消歇繁华起,野水苍烟意自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梅花百咏和冯学士海粟作(其六)

眼花落井眩双神,雪步迢迢见欲真。

澹墨画图横玉影,黄昏庭院倚阑人。

唾绒犹认窗间迹,啼粉空馀镜面尘。

消得黄金铸成屋,年年雪里贮芳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梅花百咏和冯学士海粟作(其七)

水中仙子镜中神,夜夜相携入梦真。

陇雁哀残埋玉地,朔风吹老弄蟾人。

寒添灞上双眉冻,愁压江南几屐尘。

雪里不嫌情味苦,一枝占断九州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