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清末近现代初的夏孙桐所作,名为《吴絅斋同年扈从负书图》。诗中描绘了吴絅斋先生在扈从期间,背负书籍的情景,通过这一画面,诗人表达了对吴先生忠诚与学问的敬仰之情。
首联“清门乔木传忠孝,茧足荒山说乱离”,以“清门”和“乔木”象征吴先生出身的清白与家族的荣耀,同时“茧足”和“荒山”则暗示了动荡的时代背景,以及吴先生在乱世中的艰难跋涉。这两句诗既赞美了吴先生的家风与个人品质,也揭示了他所处时代的复杂与动荡。
颔联“当日相看惟涕泪,此才信可共安危”,进一步描绘了吴先生在特定时刻与他人共处时的深情与责任感。这里的“涕泪”不仅代表了情感的真挚流露,也暗含着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共同担当。诗人通过这一联,强调了吴先生不仅是学识渊博之人,更是能够与他人共度难关的可靠伙伴。
颈联“一编手泽芬长护,七校心苏句尚悲”,将目光聚焦于吴先生背负的书籍上。这里,“一编手泽”指的是书籍中蕴含的吴先生的手迹与智慧,象征着他的思想与学问的传承。“芬长护”则表达了对这些知识的珍视与保护。而“七校心苏句尚悲”则可能是在暗示吴先生在整理或校对书籍时的辛劳与情感投入,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学问的热爱与执着。
尾联“圣主至今思在莒,愿君努力中兴时”,将话题转向国家与时代。这里,“圣主”可以理解为理想中的明君,而“在莒”则借用了古代齐国国君姜小白逃难至莒国的故事,象征着在困境中寻求庇护与力量。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吴先生的期望,希望他能在国家需要之时,发挥自己的才能,助力国家复兴。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吴絅斋先生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其个人品质、学术成就以及对国家的责任感,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于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