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其六)定王台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尤]韵

翻译

定王台建在洞庭湖之滨,位于古湘州地界上。定王台虽然在历经千年之后已经堙没,但是遗迹尚存,那残存的台基,依然高耸百尺,令我想到定王台的修建者西汉的刘发。想当年定王到此游玩时,一定是华盖如云,旌旗招展,如虹霓当空;千乘万骑前呼后拥,声势浩大;急管高歌之声似乎直抵云霄。然而,屈指已几度春秋,昔日的繁华盛地变成了一派衰败苍凉,盛衰无常,兴废两茫茫。
登台远望,只见高大的树木枝叶枯落,长江无止息地向东奔流。对此情景,想到国家的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而自己空怀一腔报国热情却无路请缨、壮志难酬,不由得发出了悲愤苍凉的感慨:书生报国无门,空自白头,而金兵猝然南下,侵占中原,犹如一夜北风生寒,导致万里河山支离破碎、残破不堪。京都沦陷,皇家陵阙黯然被埋没在厚厚的云雾之中,令人愁恨不已。念及此,我耿耿于怀,悲愤难休,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徘徊往来在秋风寒霜中,夕阳将落,更增人恨愁。

注释

楚望:楚地的望郡。
唐、宋时,州、郡、县按地势、人口及经济状况划分为畿、赤、望、紧、上、中、下若干等级,形胜富庶的地区称“望”。
湘州:东晋永嘉时初置,唐初改潭州,词中指长沙。
危基:高大的台基。
自西刘:始建于西汉刘发。
霓旌:旗帜如云霓,形容仪仗之盛。
依约:连绵不断。
空白九分头:徒然白首。
一夜寒生关塞:比喻金人猝然南侵,攻破关塞。
云埋陵阙:皇宫与陵寝都埋没在远方的云雾中,词中指宋都汴京沦于敌手。
陵阙:帝王陵墓、京都城阙,均为存亡的象征。
耿耿:不安的样子。
徙倚:走走停停。

鉴赏

这首宋词《水调歌头·其六·定王台》是袁去华所作,以定王台为背景,展现了历史变迁与个人感慨。开篇描绘了定王台雄伟的地理位置,曾经是楚地湘州的重要象征,台上的台殿历经岁月,只剩危基,暗示着昔日繁华已逝。诗人追忆起古代君王的盛况,霓旌、千骑、云歌吹,都展现出当时的辉煌。

接下来,诗人感叹时间流转,屈指数算已过多少春秋,繁华之地如今兴衰无常,令人唏嘘不已。登高远眺,见乔木苍老,大江东流,寓言世事如梦,人事代谢。

词人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无奈,感到内心充满遗憾,仿佛一夜寒意侵袭边塞,万里陵墓被云雾遮蔽,这种深沉的悲愤难以平息。最后,他在霜风中徘徊,夕阳映照下的凄凉景象更增添了他无尽的愁绪。

总的来说,此词通过定王台的历史遗迹,表达了对往昔繁华的怀念,以及对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的深深感慨,情感深沉,意境深远。

收录诗词(94)

袁去华(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绍兴十五年(公元一一四五年)进士。改官知石首县而卒。善为歌词,尝为张孝祥所称。去华著有适斋类稿八卷,词一卷,著有《适斋类稿》、《袁宣卿词》、《文献通考》传于世。存词90余首

  • 字:宣卿
  • 籍贯:江西奉新(一作豫章)

相关古诗词

长相思慢

叶舞殷红,水摇瘦碧,隐约天际帆归。

寒鸦影里,断雁声中,依然残照辉辉。立马看梅。

试寻香嚼蕊,醉折繁枝。山翠扫修眉。

记人人、蹙黛愁时。

叹客里、光阴易失,霜侵短鬓,尘染征衣。

阳台云归后,到如今、重见无期。

流怨清商,空细写、琴心向谁。

更难将、愁随梦去,相思惟有天知。

形式: 词牌: 长相思慢

长相思

荷花香。竹风凉。万动声沈更点长。荧荧月半床。

好思量。恶凄惶。独立西厢花拂墙。如今空断肠。

形式: 词牌: 长相思

风流子

吴山新摇落,湖光净、鸥鹭点涟漪。

望一簇画楼,记沽酒处,几多鸣橹,争趁潮归。

瑞烟外,缭墙迷远近,飞观耸参差。

残日衬霞,散成锦绮,怒涛推月,辗上玻璃。

西风吹残酒,重门闭,深院露下星稀。

肠断凭肩私语,织锦新诗。

想翠幄香消,都成闲梦,素弦声苦,浑是相思。

还恁强自开解,重数归期。

形式: 词牌: 风流子

东坡引

陇头梅半吐。江南岁将暮。闲窗尽日将愁度。

黄昏愁更苦。归期望断,双鱼尺素。

念嘶骑、今到何处。残灯背壁三更鼓。斜风吹细雨。

形式: 词牌: 东坡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