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法传

栴檀林下老支郎,偶汎溪边般若航。

斋钵分抟香积饭,午窗对卧净名床。

云山宴坐千春木,尘境难留三宿桑。

欲结他年莲社友,空门气味觉优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栴檀林中住着老法师,偶尔乘船在溪边游荡般若之途。
斋戒时分,他分得香积厨中的饭菜,午后的窗户边,静静躺卧在洁净的名僧床上。
在云山间静坐,千年古木作伴,世俗纷扰难以留住他超过三夜。
他期待未来能与莲社的朋友们结缘,觉得出家人的生活气息特别悠长。

注释

栴檀:一种珍贵的木材,常用于寺庙建筑。
老支郎:年长的僧人。
般若航:比喻智慧的航程。
斋钵:僧人用来盛食物的器皿。
香积饭:供僧人食用的斋饭。
午窗:中午的窗户。
净名床:僧人修行或休息的床铺。
宴坐:静坐冥想。
千春木:象征悠久岁月的树木。
尘境:世俗世界。
三宿桑:指短期停留。
莲社:佛教社团,以莲花为象征。
空门:佛教术语,指僧侣出家的生活。
气味:这里指生活方式或气息。
优长:悠长,长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道人在深山中的生活情景和心境。"栴檀林下老支郎,偶汎溪边般若航",开篇便设定了一个宁静的自然环境,栴檀树下是一位年迈的道人,他偶尔来到溪边,那里有着可以让他心如止水的“般若航”。这里的“般若”一词,常用以指佛教中的智慧,也暗示了诗中人物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斋钵分抟香积饭,午窗对卧净名床",表现了道人的日常生活,他在斋堂里分配食物和香料,午后则躺在清洁的床榻上休息。这两句不仅展示了道人平淡而有序的生活,更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安逸。

"云山宴坐千春木,尘境难留三宿桑",诗人借“云山宴坐”表达了一种悠然自得的情怀,同时也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千年古木旁,他宴坐其中,而世间纷争与烦恼却如同过眼云烟,不留痕迹。

"欲结他年莲社友,空门气味觉优长",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愿景和心灵上的满足。他希望在未来的岁月中,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结成深厚的缘分,就像莲花般清净无染。同时,他也体会到了出世间的“空门”生活带来的悠长而甘甜的气息。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修行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超脱红尘、追求心灵净化与精神升华的理想。

收录诗词(401)

李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赠思溪觉悟寺净因师

思溪渺渺泛兰舟,舣棹临津得自留。

莲社不知三伏热,竹林独占一庭秋。

蒲葵喜接高人语,茗碗能消旅客愁。

所恨尘缘驱逐去,漫留名姓记曾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臞庵

独擅东南胜,能全山泽臞。

旧传缠锦襻,兼写辋川图。

心逐江天远,胸吞云梦无。

夫君有丘壑,宁复慕陶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次子清贫居十韵因以述志

贫病同原宪,轻肥诮子华。

耽书祇糟粕,学海淼津涯。

孤屿亭何远,葵丘戍复赊。

救穷无髻宝,绝粒饵胡麻。

壮岁徒干禄,儿时不称家。

已谙蕉覆鹿,何预鸟衔花。

世态多谗疾,心安免怨嗟。

幕巢同社燕,雉堞接昏鸦。

当食思颇牧,遗忠想尚奢。

安能效狡狯,掷米变丹砂。

形式: 排律 押[麻]韵

次韵子都兄大暑

绕屋扶疏树,吾庐粗胜陶。

去来梁燕语,旦夕女蝉号。

蕙槁兰将败,萧锄艾亦薅。

侵檐添绿竹,映日缱红桃。

得友人皆面,哦诗语未高。

饮泉荫松柏,直欲广风骚。

形式: 排律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