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有才名世、以学匡时,历晋粤鄂宁疆寄,人赞纶扉,陈录建殊猷,金鉴早推张相国;
联美萼楼、总流枢府,正朝野上下心倾,遽骑箕尾,易名垂令典,旂常宜并左文襄。
此挽联高度赞扬了张之洞的才华与贡献。上半部分“有才名世、以学匡时”,开篇即点明张之洞在学术与治国上的卓越成就,他不仅才华横溢,更以学问辅佐时政,影响深远。接着“历晋粤鄂宁疆寄”描述了张之洞的仕途足迹,从晋地到广东、湖北、宁夏等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展现了其为国家服务的广阔视野和不懈努力。
“人赞纶扉,陈录建殊猷,金鉴早推张相国”则进一步赞扬张之洞在官场中的地位与影响力,被赞誉为纶扉(指宰相)之臣,其制定的政策卓有成效,早在金鉴(古代官署名,此处借指朝廷)中就被推崇为相国,体现了其在政治决策上的高瞻远瞩和卓越能力。
下半部分“联美萼楼、总流枢府”则描绘了张之洞在政务上的全面领导力,不仅在美萼楼这样的重要政务场所发挥着核心作用,还总揽枢府(中央政府的重要部门),显示了他在国家治理中的全局视角和统筹能力。
“正朝野上下心倾,遽骑箕尾”表达了张之洞深受朝野内外的敬仰与爱戴,他的影响力跨越了上下阶层,如同骑在箕尾(古代星宿名,象征高位)之上,形象地展现了其在社会中的崇高地位和广泛影响力。
最后,“易名垂令典,旂常宜并左文襄”总结了张之洞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他的名字将永远载入史册,与左文襄(左宗棠)并列,意味着张之洞与左宗棠一样,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整副挽联通过丰富的意象和高度概括的语言,深情地表达了对张之洞这位杰出政治家、学者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其一生功绩的深刻肯定。
不详
万里坏长城,叹息北征将士;
中原撑半壁,伤心南渡君臣。
功在生民,惜传闻异辞,信史尚留曲笔;
德垂弈祀,怅播迁中叶,支流莫溯真源。
书道入神明,落纸云烟,今古竞传八法;
酒狂称圣草,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杯。
大隐寄淮壖,十亩芳塘涵德水;
高怀拟绿野,满园花木绣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