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的《送谢中丞还蜀》其二,通过诗中的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人谢中丞归蜀的深情厚谊以及对其才能的肯定与期待。
首句“元戎幕府檄书成”,描绘了谢中丞在军中幕府中完成重要任务的情景,暗示其功绩卓著。接着“袍鼓春风遂不鸣”一句,以“袍鼓”象征军队的行动,用“春风不鸣”比喻谢中丞归隐或不再参与军事行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谢中丞从战场到文治的转变的感慨。
“东观齐名推李杜,西台独坐见澄清”两句,将谢中丞与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相提并论,赞扬其文采斐然;同时,“西台独坐见澄清”则暗示谢中丞在政务上能带来清明与稳定,体现了诗人对谢中丞政治才能的高度评价。
“君王更寝中山箧,谈笑堪销渤海兵”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对谢中丞智谋和谈吐风趣的赞赏,认为他能以轻松的方式解决国家大事,消除边疆的战争威胁,展现了诗人对谢中丞治理国家能力的充分信任。
最后,“暂去恐非高卧日,伫看安石起苍生”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谢中丞暂时离开官场的不舍,同时也充满期待,希望谢中丞能再次出山,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体现了诗人对谢中丞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寄予的厚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谢中丞归蜀这一事件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也表达了对谢中丞才能的极高评价和对其未来作为的无限期待,是一首情感丰富、寓意深远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