麈尾诗

匣上生光影,毫际起风流。

本持谈妙理,宁是用椎牛。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麈尾诗》由南北朝时期的萧察所作,通过“麈尾”这一古代文人常用的扇形器具,巧妙地融入了深刻的哲理与文人雅趣。

首句“匣上生光影”,描绘出麈尾置于匣中时,其本身便如同一道光华,不仅照亮了匣内,也映射出了使用者的风采与智慧。这里的光影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光线,更象征着知识、智慧和内在光芒的散发。

次句“毫际起风流”,进一步将麈尾的每一根毫毛都赋予了生命力,它们在轻轻摇动时,仿佛能引发一股文雅之气,弥漫四周。这不仅是对麈尾形态美的赞美,更是对文人风度与才情的颂扬。

后两句“本持谈妙理,宁是用椎牛”,则揭示了麈尾的真正用途并非日常实用,而是作为文人交流思想、探讨高深道理的工具。这里以“谈妙理”强调麈尾承载的知识与智慧交流,而“宁是用椎牛”则是反问,意在表明麈尾并非用于粗重的劳动,而是文人雅集、思想碰撞的象征。这两句诗深刻地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精神生活与知识追求的重视,以及他们对物质与精神世界之间平衡的追求。

整体而言,《麈尾诗》通过麈尾这一具体物象,巧妙地传达了文人对于知识、智慧与精神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展现了古代文人的独特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

收录诗词(10)

萧察(南北朝)

成就

不详

经历

后梁国君。梁武帝孙,昭明太子萧统第三子。幼好学,善属文,尤长佛理。梁武帝大通三年,封岳阳郡王,官东扬州刺史。萧统卒,梁武帝舍察兄弟而立简文,察常怀不平,遂蓄财募侠。大同元年,迁雍州刺史,境内称治。侯景乱后,察既与江陵构隙,恐不能自固,乃依附西魏。西魏恭帝元年,西魏将于谨等攻破江陵,杀死梁元帝。次年察在江陵称帝,改元大定,为西魏附庸,上疏称臣,是为后梁。既而阖城长幼,被虏入关,又失襄阳之地。察耻威略不振,终以忧愤发背而卒。在位八年,庙号中宗。有《悯时赋》、《金光明经义疏》等

  • 字:理孙
  • 生卒年:519—562

相关古诗词

咏纸诗

皎白犹霜雪,方正若布棋。

宣情且记事,宁同鱼网时。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床诗

衡山白玉镂,汉殿珊瑚支。

踞膝申久坐,屡好为频移。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咏弓诗

虞人招不进,繁氏久称工。

已悲轩主迹,复挹楚王风。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咏履诗

双见待声宣,并飞时表异。

处卑弥更妍,常安岂悲坠。

形式: 古风 押[寘]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