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其三)

疏木藏钟,轻烟笼角,几家帘幕灯光。

暮砧声断,空壁锁寒螀。

入袂西风阵阵,彻醉骨、都不胜凉。

栏干外,依稀嫩竹,月色冷如霜。仙乡。

何处是,云深路杳,不念刘郎。

但画桥流水,依旧垂杨。

要见时时便是,一向价、只作寻常。

争知道,愁肠泪眼,独自个重阳。

形式: 词牌: 满庭芳 押[阳]韵

翻译

稀疏的树木隐藏着钟声,轻烟笼罩着城角,几家人家的窗帘后透出微弱的灯光。
傍晚的捣衣声渐渐消失,空荡的墙壁上只有寒蝉的鸣叫。
秋风吹过衣袖,阵阵刺骨的凉意让我难以承受。
栏杆外,隐约可见嫩绿的竹子,月光冷得如同霜冻。
那遥远的仙境在哪里?云雾深深,路途渺茫,无人记得刘郎。
只有画桥下流淌的河水和垂柳依然如故。
想要见到你,却总是平常事,不再期待特殊时刻。
谁能理解,我满怀愁绪,泪眼婆娑,独自度过这重阳节。

注释

疏木:稀疏的树木。
藏:隐藏。
钟:钟声。
轻烟:轻盈的烟雾。
笼:笼罩。
角:城角。
帘幕:窗帘。
灯光:微弱的灯光。
暮砧:傍晚的捣衣声。
寒螀:寒蝉。
西风:秋风。
彻醉骨:穿透骨髓。
不胜凉:难以承受的凉意。
依稀:隐约。
嫩竹:嫩绿的竹子。
冷如霜:冷得像霜。
云深路杳:云雾深处,道路遥远。
刘郎:典故中的刘郎,此处泛指远方的人。
画桥流水:画桥下的流水。
垂杨:垂柳。
一向价:一直如此。
寻常:平常事。
愁肠泪眼:满怀愁绪,泪眼婆娑。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沈蔚的作品,名为《满庭芳·其三》。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淡远和超脱的情怀,以及对往昔时光的回忆与留恋。

"疏木藏钟,轻烟笼角,几家帘幕灯光。"

这几句描绘出了一幅静谧的夜景图,疏朗的树木间隐约可见寺庙中的钟声,而轻柔的烟雾缭绕着屋角,几个家庭的窗户里透露出温馨的灯光。这样的意境营造出了一个安静而又略带神秘的夜晚氛围。

"暮砧声断,空壁锁寒螀。"

暮色中传来的是木鱼敲击的声音,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声音逐渐消散,只留下了空荡的墙壁上仿佛能听到微弱的虫鸣。这种对比强烈地表达了夜晚的寂静。

"入袂西风阵阵,彻醉骨、都不胜凉。"

这里描述的是西风轻拂衣襟,每一次这样的触感都让人感到彻骨的清凉。这不仅是对物理环境的描写,更蕴含着诗人内心世界的冷清。

"栏干外,依稀嫩竹,月色冷如霜。"

诗中又转向了园中的景象,栏杆之外是细弱的竹子,而月光则给人一种冰凉如霜的感觉,这种对比增添了一份淡远。

"仙乡。何处是,云深路杳,不念刘郎。"

这里提及“仙乡”,通常指的是仙境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但诗中并未直接描绘,而是通过“云深路杳”来暗示其难以触及的神秘性。而最后一句,“不念刘郎”,则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情感的态度。

"但画桥流水,依旧垂杨。要见时时便是,一向价、只作寻常。"

诗人描述了一个美丽的景象——画中之桥与流水,以及垂挂着柳絮的景色。这一切都是那么平常而又亲切,但在诗人的笔下,却显得格外珍贵。

"争知道,愁肠泪眼,独自个重阳。"

最后一句则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忧郁,他独自一人在深秋之中,面对着连绵不断的忧思和孤独,无法解脱,只能以泪洗面。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以及对往昔情感的回忆与留恋,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淡泊明志的情怀。诗中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孤独忧思的表达,是一首深含哲理且富有意境的佳作。

收录诗词(21)

沈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全宋词》存词22首

  • 字:会宗,吴兴(今浙江吴兴)人,生平不详
  • 生卒年:?~?

相关古诗词

满庭芳(其一)

柳与堤回,桥随波转,望中如在蓬莱。

水禽高下,烟雾敛还开。

认是仙翁住处,都不见、一点尘埃。

壶天晚,清寒带雪,光景自徘徊。高才。

廊庙手,当年平步,直到尧阶。

况今朝调鼎,尤待盐梅。

只恐身闲不久,难留恋、花月楼台。

看新岁,春风且送,五马过江来。

形式: 词牌: 满庭芳

满庭芳(其二)

雪底寻梅,冰痕观水,晚来天气尤寒。

渐闻歌笑,轻暖发春妍。

赏尽十洲新景,依稀见、三岛风烟。

判深夜,一年月色,只是这般圆。熙然。

千里地,何妨载酒,频上湖船。

况坐中高客,不日朝天。

须信人间好处,没个事、胜得尊前。

东风近,侵寻桃李,别做醉夤缘。

形式: 词牌: 满庭芳

蓦山溪

想伊不住。船在蓝桥路。

别语未甘听,更拟问、而今是去。

门前杨柳,几日转西风,将行色,欲留心,忽忽城头鼓。

一番幽会,只觉添愁绪。邂逅却相逢。

又还有、此时欢否。

临岐把酒,莫惜十分斟,尊前月,月中人,明夜知何处。

形式: 词牌: 蓦山溪

醉花阴.和江宣德醉红妆词

微含清露真珠滴。怯晓寒脉脉。

秉烛倚雕栏,今日尊前,尽是多情客。

从来应与春相得。有动人标格。

半笑倚春风,醉脸生红,不是胭脂色。

形式: 词牌: 醉花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