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出自宋代禅宗诗人释广闻的《偈颂一百四十二首》中的第二十首。诗中以“欲见太平,须拨乱乾坤”开篇,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秩序与和谐的深切渴望,以及实现这一目标所必需的勇气与决心。接下来,“欲求知己,须掀翻海岳”则进一步阐述了在寻求真正理解与友谊的过程中,需要跨越重重困难和障碍的决心。
“净慈没者闲工夫,端坐受供养,施主长安乐。”这几句则转向了对僧侣生活状态的描绘,通过“净慈没者”这一形象,暗示了僧侣们在远离尘嚣、静心修行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同时,也体现了施主们对僧侣们的供养与支持,使得僧侣们得以安心修行,从而达到心灵的长乐。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于社会理想的追求,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佛教思想中关于内心平和与社会和谐的追求,以及对僧侣生活状态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