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秦丞相李斯邹峄山碑

鱼膏灯灭银雁飞,荒陵火入化宝衣。

辒辌骨臭已千载,何况金石埋烟霏。

峄山之碑野火燎,枣木传刻形摹肥。

谁为伐石矗立此,大书深刻高巍巍。

细观似同骑省本,相斯刀笔存依稀。

我来下马坐其侧,以指画肚穷是非。

蛟鼍斫断口难读,无异石鼓驱騑騑。

论庭清寂了无事,二三老吏闲倚扉。

见我口诵窃相语,授以纸笔立周围。

为书一通导之读,得所未见惊且欷。

当年祖龙踞周鼎,剪除六国如驱豨。

井田封建荡灭尽,铲削仁义为不禨。

相斯佐之更新法,盭深督责唯刑威。

东行郡县上邹峄,镌劖崖石昭日晖。

丞相臣斯臣去疾,咸昧死请无从违。

其辞直欲迈三五,谗谄面谀紫乱绯。呜呼!

夏殷周礼至此极,千古覆辙堪悲譩。

方今庙堂慎旌别,登崇俊良绝脂韦。

淫朋比德岂宜有,盍不去此玷翠微。

请刻《豳风》之《七月》,使彼长吏朝夕知民依。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清代诗人徐夔所作,名为《观秦丞相李斯邹峄山碑》。诗中描绘了对秦丞相李斯在邹峄山所刻碑文的感慨与鉴赏。

开篇“鱼膏灯灭银雁飞”,以生动的比喻描绘出夜晚的宁静与碑文的古老。接着,“荒陵火入化宝衣”、“辒辌骨臭已千载”,通过描述墓葬中的景象,强调了碑文的年代久远和历史的厚重感。随后,诗人转向对碑文内容的思考,指出其中蕴含的法律与政治思想,以及对古代社会制度的反思。

“峄山之碑野火燎,枣木传刻形摹肥”两句,描绘了碑文的制作过程和保存状态,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技艺与智慧。接下来,“谁为伐石矗立此,大书深刻高巍巍”表达了对碑文艺术价值的赞叹。

诗人进一步深入碑文,通过“细观似同骑省本,相斯刀笔存依稀”表达了自己的解读与理解。他亲自来到碑前,用手指在石上描绘,试图理解碑文的含义。面对难以阅读的碑文,诗人将其比作难以解读的石鼓文字,形象地表达了对古代文字的敬畏与探索精神。

“论庭清寂了无事,二三老吏闲倚扉”描绘了碑文所在环境的静谧与庄严,以及周围守卫者的角色。诗人与几位老吏交流,请求帮助解读碑文,并得到了他们的热情协助。通过与老吏的对话,诗人得以更深入地理解碑文的内容,感到既惊讶又感慨。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古代君主与丞相政策的反思,以及对当今社会的期望。“夏殷周礼至此极,千古覆辙堪悲譩”是对古代社会制度的总结与批判。诗人呼吁当今日后应谨慎选择官员,推崇贤能之士,避免结党营私,保持政治清明。同时,诗人希望将《豳风·七月》这样的经典文献刻于碑上,让官员们每日都能从中汲取教诲,更好地服务于民众。

整首诗通过对邹峄山碑文的鉴赏与解读,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古代文化的敬仰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关切。

收录诗词(10)

徐夔(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闻笛有忆

江月光盈江水深,江干忽听老龙吟。

谁将清夜桓伊笛,吹入山阳向秀心。

回乐峰头胡地管,洞庭波上楚人砧。

天涯一种秋声急,雪满江南孤客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大云庵访子美旧址

白石岩扉挂薜萝,法云深处郁嵯峨。

春风乔木鸟初下,夜月空庭人自过。

宾客纵能齐摈斥,文章终不废江河。

鹭鸳飞上石枰去,犹听沧浪水上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秦淮杂诗

半山堂屋草萋迷,介甫声华认旧蹊。

欲纪元丰天子圣,天津桥上杜鹃啼。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齐]韵

月夜宿院中小阁

暝色起平坡,钟声满山户。

一禽忽惊聒,凉月已复吐。

窗棂色如水,松叶纷可数。

松下坐白猿,须髯极清古。

形式: 古风 押[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