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行二首(其二)

北邙山头生白云,北邙山下多古坟。

借问谁家埋白骨,此中半是洛阳人。

陌头夜夜铜驼哭,冢上萧萧悲宰木。

家贫无地葬遗骸,忍见乌鸢啄人肉。

白日短短云无根,翁仲百年当墓门。

花落春风一杯酒,几家寒食见儿孙。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期间,北邙山下古坟众多,白骨累累的凄凉景象。诗人以“北邙山头生白云,北邙山下多古坟”开篇,将自然美景与阴冷的墓地对比,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反差感。接着,“借问谁家埋白骨,此中半是洛阳人”,通过提问的方式,揭示了墓地中埋葬的多为洛阳城中的平民百姓,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和对生者命运的感慨。

“陌头夜夜铜驼哭,冢上萧萧悲宰木”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铜驼和宰木以生命,它们在夜晚哭泣,为逝者哀悼,进一步渲染了悲伤的氛围。而“家贫无地葬遗骸,忍见乌鸢啄人肉”则直接揭露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和悲惨,他们连最基本的安葬逝者都做不到,只能任由乌鸢啄食尸体,这种残酷的现实令人痛心。

后两句“白日短短云无根,翁仲百年当墓门。花落春风一杯酒,几家寒食见儿孙”则转而描写寒食节的场景。白日短暂,云彩无根,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时间的流逝。翁仲(古代守墓的石像)作为墓门的象征,提醒人们死亡的临近。最后,诗人以寒食节祭祖的习俗收尾,通过“花落春风一杯酒”的画面,表达了一种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家族血脉的延续和希望。

整首诗通过对寒食节期间北邙山下墓地景象的描绘,以及对生死、贫富、亲情等主题的探讨,展现了深刻的社会现实和人文关怀,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艺术价值。

收录诗词(1955)

胡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丘朝宗还黄岩

百年三万六千日,先生行年今半百。

文章自守一毡寒,勋业频看二毛白。

我持我酒为君歌,四十九年东逝波。

只今富贵须自致,锦衣行昼毋蹉跎。

我生亦是东方朔,往往尊前恣欢谑。

得钱痛饮即忘形,抵掌论交宛如昨。

呼儿手折蔷薇花,山瓶潋滟送流霞。

处士星当霄汉上,异乡吾土挹光华。

形式: 古风

题雪雀图

老竹生棘间,冻禽来上栖,山空雪深相因依。

相因依,岁将暮。

朝阳别有凤凰雏,长在高冈碧梧树。

形式: 古风

题三桂堂

吾闻戴家三儿翩翩如雁行,家有三桂之高堂。

堂中八月风露凉,三儿读书三桂傍。

黄金月中树,白玉天上郎,人言教子有义方。

东家牡丹好池馆,何如三树岁岁凌秋霜。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题琴轩

山高高,水深深,中有太古之徽音。

姚君手抱绿绮琴,挥我弹彻天地心。

弦中一曲南风调,千载无人识其妙。

水深深,山高高,此乐只许柴桑陶。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