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清代诗人姚燮所作,名为《书鲁一同诗后三章(其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宇宙的深刻感悟。
首句“造语慑群子”,以“造语”开篇,暗示了语言的力量,仿佛能震慑万物,引人深思。接下来的“卮言沥九经”,通过“卮言”(即随意之言)与“九经”(古代儒家经典)的对比,表达了在日常言语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值得细细品味。
“千锤极坚老,一掉转空灵”两句,运用了锤炼与转变的意象,前句强调了事物经过千锤百炼后的坚实,后句则描绘了一种超脱、空灵的状态,暗示了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过程。
“海尽仙山出,天高古月冥”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象,海尽头显现出仙山,天空高远,古月沉寂,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象征着超越世俗的境界。
“泠然张上乐,未许下方听”最后两句,通过“泠然”(形容声音清越)和“上乐”(高处的音乐),表达了诗人对某种超凡脱俗之乐的追求,同时也暗示了这种乐音是不为凡尘所闻的,只有达到一定境界的人才能领略其中的美妙。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宇宙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