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原先生挽诗(其三)

冥心馀死灰,回天瘗孤愿。

穷途觅归墟,生趣略可见。

硕果惟此翁,岁晚矢婉娈。

旧京岁一来,深交天所鉴。

便拟投劾归,结邻为侣伴。

素心约二三,晨夕无隔间。

相依守心魂,寸隙聊把玩。

此愿深可哀,此约竟不践。

六合一游丝,萧寥空畔岸。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挽诗以沉痛的笔触,描绘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惋惜之情。诗人陈曾寿通过“冥心馀死灰”、“回天瘗孤愿”等语句,表达了对逝者心灵深处的哀悼,仿佛逝者的心灵已化为灰烬,难以复原。接着,“穷途觅归墟,生趣略可见”,暗示了逝者生前的困境与追求,虽有希望但终归渺茫。

“硕果惟此翁,岁晚矢婉娈”一句,将逝者比作硕果仅存的老翁,强调了其在世时的珍贵与孤独。岁末之时,誓言依旧温柔而坚定,却未能实现,流露出深深的遗憾与哀伤。

“旧京岁一来,深交天所鉴”,回忆逝者与诗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即使时间流逝,这份友谊依然被上天见证。然而,“便拟投劾归,结邻为侣伴”、“素心约二三,晨夕无隔间”等语句,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生前愿望的向往与未能实现的遗憾,以及对与逝者共度时光的渴望。

“相依守心魂,寸隙聊把玩”描绘了逝者与诗人之间心灵的紧密联系,即使在短暂的时光中也能找到乐趣与慰藉。然而,“此愿深可哀,此约竟不践”揭示了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未能实现承诺的悲哀。

最后,“六合一游丝,萧寥空畔岸”以自然景象作结,将逝者与世间的联系比喻为轻柔的游丝,在广阔的天地间显得孤单而寂寥,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对生命脆弱性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深刻地展现了对逝者的哀思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收录诗词(1192)

陈曾寿(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复志、焦庵,家藏元代吴镇所画《苍虬图》,因以名阁,自称苍虬居士,状元陈沆曾孙。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广东监察御史,入民国,筑室杭州小南湖,以遗老自居,后曾参与张勋复辟、伪满组织等。书学苏东坡,画学宋元人。其诗工写景,能自造境界,是近代宋派诗的后起名家,与陈三立、陈衍齐名,时称海内三陈

  • 字:仁先
  • 号:耐寂
  • 籍贯: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县)巴河陈家大岭
  • 生卒年:1878~1949

相关古诗词

九日寄诸弟上海

病身佳节若相违,强近清尊对落晖。

风景不殊怀抱尽,人间何世笑啼非。

剧怜宇旷蝇钻纸,遥羡云空雁脱围。

暂得心降书远至,万方一概欲安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识先买白菊一盆甚佳

年来全负菊花期,初浥寒香三两枝。

几叶残经摊坐次,一钩冷月入帘时。

凋晨严夜独宜我,妙色华光合似谁。

欲写精神惭笔力,沉吟空惜出尘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同姜庵听歌并寄询先七弟上海(其一)

啁啾百鸟凤孤鸣,蹀躞三挝气未平。

寒日馀姿染清泪,万方一概洗歌声。

慰君哀乐残生感,惜我苍凉绝塞行。

为报江南少年叔,柳枝怨断不胜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同姜庵听歌并寄询先七弟上海(其二)

恶声啼煞白门乌,法曲飘零慰胜无。

亡国何曾到商女,为邻应悔听吴歈。

难逢笼袖骄民世,再见当场出丑图。

愁念家山声入破,大千秋色上氍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