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镜光前无路,才行始通窍。
窈窕入云磴,攲侧行木杪。
凭虚知天高,俯下觉形小。
诣道如是观,洒落万物表。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湛若水在海印寺镜光阁登高时的独特体验。首句"镜光前无路"暗示了登高过程中的探索和发现,如同照见内心之路。"才行始通窍"进一步强调行动与领悟的关系,即通过实际行走才能洞悉事物的本质。接下来的"窈窕入云磴,攲侧行木杪"生动描绘了山路曲折,直上云霄,诗人攀援于险峻的树木顶端,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凭虚知天高"表达了诗人站在高处仰望天空,感受到自然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对比和对宇宙的敬畏。最后两句"诣道如是观,洒落万物表",诗人将这种登高体验与人生哲理相结合,认为通过这样的观察,可以超脱世俗,达到一种洒脱自在、超越万物的境界。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登高为载体,寓含了人生的哲理探索,展现出诗人湛若水的豁达胸怀和对道家思想的深刻理解。
不详
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镜光本胜游,匪为谢尘扰。
登高舒远眸,习静观众妙。
风景翻多忧,履危愈悄悄。
悠然望旷野,目尽意不了。
我或求珷玞,人或畀璚玖。
非不爱璚玖,向人难启口。
启口恐吠声,听听国多狗。
我或抱荆璞,人或誇燕石。
非不诬此石,向人难历历。
历历恐伤明,明者当自识。
人或采桃李,我或赠芙蓉。
非偏爱芙蓉,直外仍通中。
静直春风表,不为众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