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东轩竹石

闻说君家景趣幽,东轩竹石映清流。

万竿苍玉松煤润,一块玄精墨沈浮。

舜世移根从嶰谷,禹时充贡自青州。

虚心尽日当窗立,重质何年此地留。

十载子孙多似箦,三春苔藓滑如油。

月中风舞颠鸾尾,岁晚霜凝睡虎头。

借看屡招坡老辈,拜呼频见米公俦。

声敲环佩星芒夜,骨露琼瑶鹤梦秋。

席地醉眠怜翡翠,引瓶磨洗厌蜗牛。

谩期别墅开三径,誓向平泉占一丘。

挑笋旋烧供茗碗,束薪烂煮对吟瓯。

明当直造林深处,镌刻新诗记胜游。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沈东轩竹石的景致,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竹石的形态与韵味,以及它们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首句“闻说君家景趣幽”,点出沈东轩竹石所在之地的静谧与雅致。接着,“东轩竹石映清流”一句,将竹石与流水巧妙结合,营造出一幅清新脱俗的画面。竹子与石头的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生命力,也寓意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万竿苍玉松煤润,一块玄精墨沈浮”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描绘了竹子的翠绿与石头的深沉,仿佛是大自然的墨宝,静静地在水面上漂浮。这里不仅赞美了竹石的外在美,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舜世移根从嶰谷,禹时充贡自青州”两句,通过历史典故,赋予竹石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不仅是对竹子生长环境的追溯,也是对古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尊重的体现。

整首诗通过对竹石的细致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蕴和哲学思考。诗人通过与古代文人的对话,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向往,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这种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追求,正是中国古代文人精神的体现。

收录诗词(278)

郑文康(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正统十三年进士。观政大理寺,寻因疾归。父母相继亡故后,绝意仕进,专心经史。好为诗文。有《平桥集》

  • 字:时乂
  • 号:介庵
  • 籍贯:苏州府昆山
  • 生卒年:1413—1465

相关古诗词

寄愚庵陈冢宰

勒就功名上鼎彝,乞骸三疏达金扉。

洪恩此日加宫保,鹤发来年是古稀。

閒结耆英寻旧侣,新裁野服称初衣。

郡楼紫气销沉久,喜见清风太宰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送谢文祥御史谪南陵丞

零露一以坠,原野生微凉。

金风转萧索,四壁虫吟螀。

夜长不能寐,揽衣起徬徨。

仰视天宇阔,素月扬辉光。

奄忽浮云驰,肃肃雁南翔。

一啄谅易谋,岂不足稻粱。

穷海累臣书,藉尔远见将。

羽毛尚摧落,怆惶未能忘。

云胡抱孤影,悠悠岐路长。

愿言随阳归,以慰朝夕望。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魏孔渊太守送岑嘉州集书韵复之

岑嘉州,真名流,生平浩气横清秋。

词源澒洞倾枚邹,春江晓涨蛟龙浮。

从班解秩不复收,从军直到海西头。

湖沙三载踏骅骝,长江万里空悠悠。

间关西赴五马侯,郎官御史青幕游。

蜀嘉山水增清幽,夜夜文光焕斗牛。

嘉州嘉州知不忧,遗文流落人重修。

当时炙手势莫俦,至今宁有姓名留。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送钟岳贤侄之教上海

吾家田舍少闻儒,分派横塘颇读书。

伯子仙郎超美秩,季方博士得新除。

风生池畔芹香细,雨过庭前草色舒。

文教从容真可乐,慎毋倚席度居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