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岩岩近颠仙碑亭

山中云共宿,秋晚菊争开。

突兀悬岩出,苍茫拂雾来。

碑亭看再过,峰势抱千回。

谁结茅檐下,能堪碧涧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李舜臣的《佛手岩岩近颠仙碑亭》描绘了一幅山中秋日景象。首联“山中云共宿,秋晚菊争开”,通过“云共宿”和“菊争开”生动展现了山中的宁静与生机,云雾缭绕,菊花在秋夜中竞相绽放,富有诗意。

颔联“突兀悬岩出,苍茫拂雾来”,运用“突兀”和“苍茫”描绘了岩壁陡峭、雾气弥漫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和动态之感。岩石从雾中凸显,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颈联“碑亭看再过,峰势抱千回”,诗人借碑亭为视角,表达对山势的赞叹。再次经过碑亭,峰峦叠嶂,仿佛在迎接游人,展现出山川的曲折回环之美。

尾联“谁结茅檐下,能堪碧涧哀”,诗人想象有人在此建屋居住,面对碧绿的山涧,不禁生出哀愁之情。这句寓含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感慨,也流露出淡淡的孤独与寂寥。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佛手岩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山川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收录诗词(224)

李舜臣(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朝鲜语:이순신,1545年-1598年),本贯德水(今朝鲜黄海北道开丰郡),生于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李氏朝鲜时期名将。官至三道水军统制使、全罗道左水使。在十六世纪抵抗日军侵朝(壬辰倭乱)时,曾立下汗马功劳。1597年,他在朝鲜南部的珍岛与朝鲜本土的鸣梁海峡(今属韩国)仅靠12艘舰船击败日寇300余条船(战船133艘,后勤船200余条)。1598年在露梁海战中牺牲,享年53岁。谥号忠武,死后追赠领议政,与乙支文德、姜邯赞一并被后世朝鲜半岛奉为三大救国英雄

  • 字:汝谐

相关古诗词

读书台在双剑峰下南唐李煜读书处也

后主尝是游,幽岩既为寺。

书台俯石门,綵阁兼山赐。

双剑削天端,千秋犹霸意。

苍茫谷口来,徙倚江南思。

形式: 古风 押[寘]韵

观澜阁

天地见彭蠡,清浅杂烟浮。

忽讶城隅望,苍茫海上秋。

长风驱远水,落日走神虬。

骇浪时能似,银山碎十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秋日郊行

步出无晨暮,薄田随所经。

虽非达者致,元是野人形。

晴雨滋寒水,凉飙起夕坰。

何知谢金紫,归意反吾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饮酒(其一)

终朝静无事,颇赖酒尊浓。

醉里愁能薄,归来兴不空。

深杯从妇劝,频顾觉儿聪。

怪底陶彭泽,田多种秫功。

形式: 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