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寇临海敬所王公阅视三镇远以图说见遗赋诗二章为报(其一)

鸣笳伐鼓出居庸,凭轼边城万骑从。

每饭未尝忘巨鹿,一编今已尽卢龙。

行专阃外纾筹策,归向尊前论折冲。

莫道书生无剑术,箾中霜色吐芙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司寇在边疆巡视的情景,充满了壮志豪情与深沉的历史感。首句“鸣笳伐鼓出居庸”,开篇即以生动的音响描绘出军队出征的壮观场面,居庸关的雄伟与军乐的激昂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肃穆而又充满力量的氛围。

接着,“凭轼边城万骑从”一句,通过描绘司寇站在边城之上,身边跟随千军万马的场景,进一步强化了其作为军事领袖的形象,同时也暗示了边防的重要性以及面临的严峻挑战。

“每饭未尝忘巨鹿,一编今已尽卢龙”两句,运用历史典故,表达了对过去战争的回忆和对当前边防任务的重视。巨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而卢龙则泛指北方边防地区,这两句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当下边防工作的强调。

“行专阃外纾筹策,归向尊前论折冲”则展现了司寇在前线指挥作战的智慧与勇气,同时在归来后,依然能够与君主或同僚分享战略思考,体现了其作为军事统帅的全面能力。

最后,“莫道书生无剑术,箾中霜色吐芙蓉”一句,巧妙地将“书生”与“剑术”相对比,意在表明即使出身文人,也能在战场上展现出非凡的才能。这里的“霜色”和“芙蓉”分别象征着坚韧与美丽,寓意着即使面对严酷的战场环境,也能保持内心的高洁与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司寇边疆巡视经历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作为军事领袖的英勇与智慧,也蕴含了对历史的尊重与对国家边防安全的深切关注,是一首兼具历史感与现实关怀的作品。

收录诗词(67)

朱多炡(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太祖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六世孙。封奉国将军。善诗歌,行草宗米芾,兼工山水写生。见古人墨迹,一再临摩,如出其手。尝轻装出游,化名来相如,字不疑,踪迹遍吴楚。既卒,门人子弟私谥清敏先生。有《五游集》、《倦游集》

  • 字:贞吉
  • 号:瀑泉
  • 生卒年:1541—1589

相关古诗词

司寇临海敬所王公阅视三镇远以图说见遗赋诗二章为报(其二)

一望重关塞草枯,主恩持节视防胡。

九边烽火褰帷净,三镇军声指掌呼。

上谷去天低倚剑,黄河如带稳飞刍。

平收聚落风沙色,并入山阴笔阵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曝书画见故人梁思伯遗翰不胜怀旧之感

逼除行舸系江干,盘礡津津到夜阑。

雨雪漫题诗閤去,河山遂隔酒垆寒。

延陵有剑徒心许,南海无珠作泪弹。

素练淋漓裙数幅,悲来开箧几回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上益王

睿德隆公族,英才丽本支。

三雍陋河间,七步浅临淄。

潇洒游仙咏,从容乐善辞。

问遗偏宠渥,锡予倍恩私。

手敕家人礼,亲贤国士知。

纶言天只尺,宫扇墨淋漓。

九子罗圭冕,诸王属屏维。

具瞻龙种贵,悉览凤雏仪。

夜照青藜杖,秋荣桂树枝。

虚车名并美,拥彗节逾卑。

丹洞穿兔苑,麻源到雁池。

瓜筵文玳瑁,药碗妙琉璃。

大火西流候,长庚正耀时。

茹茅京氏《易》,松柏楚元诗。

鸟爪羞麟脯,神功酿蚁卮。

遥遥颂磐石,黄发以为期。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送徐朝直水部奏绩入都

新凉澈徂暑,徒御戒宵征。

烟柳辞鸠署,星榆集凤城。

书名注上考,联步切西清。

衮职期山甫,金钱计水衡。

九门迟漏箭,三殿缓钟声。

待旦应多暇,抽毫赋《二京》。

形式: 排律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