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无弦琴》由明代诗人郭廙所作,通过描绘一幅幅静谧而富有诗意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首联“枯桐一片锁清秋,云水空馀爽气浮”,以“枯桐”象征着岁月的痕迹和时光的流逝,秋日的清冷与孤独被桐木锁住,而“云水空馀爽气浮”则描绘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清新之感,仿佛在云水之间,有一股凉爽的气息在飘荡,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意境。
颔联“楚瑟声沈江月白,吴丝影断晓星流”,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超脱的氛围。楚瑟之声沉寂在月光下的江面,仿佛是古代音乐与自然的和谐共鸣;而吴丝的光影在晨曦中消散,如同时间的流逝,留下星辰在天空中缓缓流动的轨迹,暗示着宇宙的永恒与个人命运的短暂。
颈联“归来陶径开新调,病起文园掩旧愁”,转而表达诗人内心的转变。从“归来陶径开新调”可以看出,诗人可能经历了某种心灵上的觉醒或治愈,开始在熟悉的环境中寻找新的灵感和生活态度;“病起文园掩旧愁”则透露出诗人曾有过困扰和忧伤,但经过一番疗愈后,能够放下过去,重新面对生活。
尾联“更羡衡门公暇日,阳春有曲愧难酬”,表达了诗人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衡门,即简陋的门户,常用来形容隐居或简朴的生活状态;“公暇日”指的是官员闲暇之时,这里或许暗指诗人希望在忙碌之余,能有更多时间享受生活,创作出更多美好的作品。然而,诗人也自谦地表示,即使在这样的美好时刻,他也难以创作出足以匹配这美好时光的佳作,流露出一种淡淡的遗憾和谦逊之情。
整体而言,《无弦琴》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也反映了其内心世界的转变与追求,以及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