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其一)

为僧六十鬓先华,无补空门愧出家。

愿乞封回礼部牒,免孤蜁老衲袈裟。

形式: 偈颂 押[麻]韵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僧人释元祐所作,名为《偈(其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年岁已高却未能在佛法上有所贡献的自责与愧疚之情。

首句“为僧六十鬓先华”,描绘了诗人作为僧侣已经六旬,两鬓斑白的形象,暗示岁月不饶人,同时也预示着僧侣生涯的漫长与艰辛。诗人以“鬓先华”这一自然现象,暗喻自己的修行之路似乎并未带来预期的内在成长或智慧的增益,流露出一种对自我修行成果的反思和质疑。

次句“无补空门愧出家”,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在佛教的修行道路上,他感到自己并未为佛法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对出家这一行为深感愧疚。这里的“空门”既指佛教的教义,也象征着通往解脱的道路,诗人通过“无补”二字,表达了对自己未能在佛法上有所建树的遗憾与自责。

后两句“愿乞封回礼部牒,免孤蜁老衲袈裟”,则展现了诗人对于改变现状的渴望。他希望能够得到官方的认可,或许通过某种途径(如“乞封”、“回牒”),来解除或调整当前的修行状态,避免独自一人(“孤蜁”)穿着袈裟(“老衲袈裟”)在修行路上孤独前行。这反映了诗人对于自身修行道路的重新思考和对未来可能变化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释元祐作为一位僧侣,在面对年龄增长、修行成效和个人责任时的复杂心理状态。诗中既有对过往岁月的感慨,也有对未来可能性的探索,体现了佛教思想中对于自我反省、追求精神解脱以及与社会互动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4)

释元祐(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其二)

凡见圣见,春云掣电。真说妄说,空花水月。

翻忆长髭见石头,解道红炉一点雪。

形式: 偈颂

偈(其三)

龟毛为箭,兔角为弓。那吒忿怒,射破虚空。

虚空扑落,倾湫倒岳。

墙壁瓦砾放光明,归依如来大圆觉。

形式: 偈颂

偈(其四)

月色和云白,松声带露寒。

好个真消息,凭君子细看。

形式: 偈颂 押[寒]韵

不落不昧,僧俗本无忌讳。

丈夫气宇如王,争受囊藏被盖。

一条概栗任纵横,野狐跳入队。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