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幢寺舍利塔歌

杨孚故庐洛阳雪,松枝即是琼瑶树。

杨孚一去千百年,杨孚祠屋自朝暮。

祠屋高在秀山阳,秀山巍巍不易赴。

河南本是杨孚名,杨孚第宅是其故。

第宅今变为僧居,僧居从来僧不悟。

山林百亩佛殿开,中立一塔说幻寓。

塔上佛像中佛骨,骨名金沙亦无数。

金沙死骨能利人,活佛当时能普护。

普护外国不得知,中国有神亦屡屡。

杨孚生前世称贤,死后庙貌亦静素。

岂力不若佛力大,圣贤博施事难措。

虚无佛法那可窥,世事浮沉不相顾。

僧家寂寞要久长,白石泠泠结牢固。

白石出在端州旁,气抱星岩夜光注。

七层灯影玉一围,上逼诸天下凝冱。

利己利人僧不言,日掩禅关但挥麈。

有时放生倚石塔,白石玲珑通鸟语。

群鸟向塔塔欲动,似知不知如欲诉。

何如深潭一白鹅,或起或伏自风雨。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海幢寺舍利塔歌》由明代诗人梁以壮所作,描绘了海幢寺内舍利塔的庄严与神秘,以及塔内供奉的佛骨与塔外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首句“杨孚故庐洛阳雪”,以杨孚的故居洛阳为背景,引入了雪景的清冷与静谧,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接着,“松枝即是琼瑶树”一句,将松树比作珍贵的琼瑶,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高雅与神圣。

“杨孚一去千百年,杨孚祠屋自朝暮”两句,通过时间的跨度,展现了杨孚及其祠屋的悠久历史,暗示了其精神与影响的深远。接下来的描述转向了祠屋所在的秀山,以及河南与杨孚名字的关联,最后指出祠屋如今已变为僧居,体现了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的复杂性。

“山林百亩佛殿开,中立一塔说幻寓”描绘了山林中的佛殿与塔,以及塔内的佛像与佛骨,尤其是“骨名金沙亦无数”一句,巧妙地将佛骨与金沙联系起来,增添了神秘色彩。接着,“金沙死骨能利人,活佛当时能普护”表达了对佛力的赞美,以及其对众生的庇护与恩泽。

“普护外国不得知,中国有神亦屡屡”则从更广阔的视角,强调了佛力的普遍性和普世价值,不仅在中国,甚至可能延伸至更远的地方。随后,“杨孚生前世称贤,死后庙貌亦静素”通过杨孚的生前与死后,展现了圣贤与神灵之间的联系,以及其精神的永恒。

“岂力不若佛力大,圣贤博施事难措”一句,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思考,探讨了佛力与圣贤之力之间的比较,以及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与限制。接下来,“虚无佛法那可窥,世事浮沉不相顾”表达了对佛法的敬畏与对世事变迁的淡然态度。

最后,“僧家寂寞要久长,白石泠泠结牢固”强调了僧侣生活的宁静与坚定,以及他们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白石出在端州旁,气抱星岩夜光注”描绘了白石的美丽与神秘,以及它与周围环境的相互映衬。“七层灯影玉一围,上逼诸天下凝冱”则通过灯影与玉围的比喻,展现了塔的辉煌与庄严,以及它对天地的影响力。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思,不仅赞美了舍利塔的庄严与神圣,也探讨了佛教信仰、历史变迁、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以及精神追求与现实世界的复杂关系。

收录诗词(361)

梁以壮(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赠野云子

君非贫,君住羊石之比,四围朱门皆成邻。

独坐虚窗,对玉山之松筠。有田百亩,不出城闉。

世人力弱多变弃,君有力不辞苦辛。

亩亩是石,向石锄之石不磷。

妻儿要食向君取,君向石田田向君,经年无粒田羞人。

人田之田有肥瘠,君田之田石嶙峋。

君锄石田得禹穴,中有骊龙百尺石上蹲。

君探得珠非谷等伦,抱之待价为世珍。

负郭田二顷,不足骄苏秦。

形式: 古风

閒居(其一)

人以居郊僻,心为读易柔。

于人无可怒,经岁不生愁。

天地还消长,风云任去留。

与谁曾计校,呼马亦呼牛。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黄泽谣(其一)

黄之滨,其马踰轮,皇人如神。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黄泽谣(其二)

黄之涘,其马山子,皇人介祉。

形式: 古风 押[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