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超上人归天台

天台山最高,动蹑赤城霞。

何以静双目,扫山除妄花。

何以洁其性,滤泉去泥沙。

灵境物皆直,万松无一斜。

月中见心近,云外将俗赊。

山兽护方丈,山猿捧袈裟。

遗身独得身,笑我牵名华。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翻译

天台山高耸入云,常常能见到赤城山的彩霞。
如何才能让眼睛宁静,扫除心中杂念如山上的野花。
怎样才能净化本性,像过滤泉水去除泥沙一样。
在这神圣的境地,万物都笔直挺立,万棵松树没有一棵歪斜。
在月光下,我感到心灵与自我更接近,远离尘世的纷扰。
山中的野兽守护着清净之地,山猿捧着僧人的袈裟。
我独自置身于此,嘲笑自己被世俗名利所牵绊。

注释

赤城霞:赤城山的红霞,象征着祥瑞之气。
妄花:比喻心中的杂念、妄想。
滤泉:比喻净化心灵。
灵境:指超凡脱俗的环境。
俗赊:远离世俗,超脱尘世。
方丈:寺庙中的小屋,此处指修行之地。
名华:世俗的名声和繁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修行者返回天台山的境界。诗人以精妙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超凡脱俗的画面,传递出一种远离尘世、追求心灵纯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动蹑赤城霞”表达了诗人对高洁之境的向往,而“何以静双目,扫山除妄花”则透露出修行者在寻找内心宁静的过程中,清理掉一切虚幻不实之物的决心。

接下来的“何以洁其性,滤泉去泥沙”更进一步强调了对纯净本性的追求,以及通过类似于滤除溪水中的泥沙那样来净化内在的过程。

“灵境物皆直,万松无一斜”则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自然景象中的一种神秘而又直接的精神状态。紧接着,“月中见心近,云外将俗赊”表达了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界来洞悉自己内心世界,并远离世间纷扰的心境。

“山兽护方丈,山猿捧袈裟”则是对修行者与自然和谐共生状态的形象描绘,它暗示了一种超越人我界限的精神境界。而最后,“遗身独得身,笑我牵名华”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名利的超脱,以及对于个人真实存在的坚守。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天台山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修行者与之交融的情形,展现了一种追求心灵高洁、精神自在的理想境界。

收录诗词(499)

孟郊(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 字:东野
  • 籍贯: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
  • 生卒年:751~814

相关古诗词

送道士

千年山上行,山上无遗踪。

一日人间游,六合人皆逢。

自有意中侣,白寒徒相从。

形式: 古风 押[冬]韵

送韩愈从军

志士感恩起,变衣非变性。

亲宾改旧观,僮仆生新敬。

坐作群书吟,行为孤剑咏。

始知出处心,不失平生正。

凄凄天地秋,凛凛军马令。

驿尘时一飞,物色极四静。

王师既不战,庙略在无竞。

王粲有所依,元瑜初应命。

一章喻檄明,百万心气定。

今朝旌鼓前,笑别丈夫盛。

形式: 古风

送魏端公入朝

东洛尚淹玩,西京足芳妍。

大宾威仪肃,上客冠剑鲜。

岂惟空恋阙,亦以将朝天。

局促尘末吏,幽老病中弦。

徒怀青云价,忽至白发年。

何当补风教,为荐三百篇。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闻砧

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

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

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