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沧海君》由元末明初诗人张宪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荆轲的描绘,展现了对英雄命运的深沉思考。
首句“渐离筑中铅作水”,以“铅作水”比喻渐离筑琴中的情感如同铅水般沉重,暗示了荆轲刺秦王前内心的复杂与沉重。接着“荆卿臂落图穷匕”,描述了荆轲在图穷匕见时,手臂被斩落的情景,形象地表现了荆轲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
“鲍鱼风起鸾车腥”,通过鲍鱼的腥味和鸾车的风起,营造出一种凄凉悲壮的氛围,象征着荆轲刺秦失败后,其事迹如同鲍鱼之腥,弥漫在历史的长河中。最后,“不待明年祖龙死”则表达了荆轲虽然未能等到秦始皇死亡,但其壮志未酬的精神却永远流传。
接下来,“赤帝子,沧海君。剑三尺,椎百斤。千金胡为轻报秦。”这几句通过对比赤帝子(即刘邦)与荆轲的身份地位,强调了荆轲虽身世低微,却拥有三尺宝剑和百斤铁椎,其勇气与决心堪比帝王。同时,对荆轲以千金酬谢的轻视,突出了他对国家大义的坚守,而非个人荣华。
“英雄不进圯桥履,亦作秦皇刀下鬼。”结尾两句,通过对比圯桥履(即张良的故事)与荆轲的结局,表达了英雄虽有远见卓识,却往往无法避免悲剧的命运。荆轲最终成为了秦始皇的刀下之鬼,这不仅是对历史悲剧的感慨,也是对英雄命运无奈的深刻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荆轲这一历史人物的深情描绘,不仅展现了其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也反映了对英雄命运的深沉思考,以及对历史悲剧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