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姑胥台所见之景,以及由此引发的深沉感慨。首句“步上姑胥台,悲风来大荒”以动态开篇,点明地点并营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接着,“古坟何嶕峣,下有黄金堂”两句,通过对比古坟的高峻与地下的奢华,揭示了历史的变迁与富贵的虚幻。
“宝衣化寒灰,月露浩茫茫”描绘了墓中宝物化为尘土,月光下露水弥漫的凄凉景象,暗喻了荣华终将消逝,富贵不长久的主题。接下来,“前朝割据时,复作繁华场”两句,进一步强调了历史的轮回与世事的无常。
“侯王及厮役,聚敛归北邙”则通过对比侯王与普通劳力的财富积累与最终归宿,表达了对权力与财富本质的反思。最后,“感此拔剑舞,青山为低昂”一句,诗人借拔剑舞蹈的动作,表达对历史沧桑的感慨,青山仿佛也为之动容。
“秉烛方视夜,歘忽明东方”描绘了诗人深夜独处,直至东方破晓的情景,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我非好名人,亦起羊公伤”则是诗人自谦并非喜好名人的学者,却也因历史人物的遭遇而感伤,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同情与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历史、权力与财富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过往辉煌与现实落寞的对比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