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湘竹龙”为题,由元代诗人杨谦所作,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一幅凄美而哀婉的画面。
首句“凤去台空秋梦寒”,以“凤去台空”这一典故开篇,暗喻美好事物的消逝与留下的空虚感,加之“秋梦寒”的修饰,营造出一种萧瑟、寂寥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一段遥远而哀伤的故事。
次句“紫鸾声断玉阑干”,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哀愁的情绪。紫鸾,传说中的神鸟,其鸣声清脆悦耳,此处用以象征美好的事物或情感。然而,“声断”二字暗示着美好已逝,如同玉阑干般精致却无法挽回的破碎,形象地表达了失去后的遗憾与无奈。
后两句“此君曾惹湘妃怨,泪雨千年尚未乾”,将主题引向更为深远的情感层面。这里的“此君”可能指代某种特定的事物或情感,与湘妃(传说中因思念丈夫而哭泣的女子)的哀怨相联系,进一步强化了诗中的哀愁与怀念。湘妃的泪水,象征着无尽的悲伤与不舍,即使经过千年的时光也无法完全消散,这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描绘,也蕴含了对时间流逝、美好易逝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哀愁与怀念的世界,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深深惋惜和对永恒情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