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了明长老归长芦

人言棒头出孝子,我道怜儿不觉丑。

长芦长老恁么来,妙喜空费一张口。

从教四海妄流传,野干能作师子吼。

孰云无物赠伊行,喝下铁围山倒走。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翻译

人们常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我认为疼爱孩子并不觉得丑陋。
长芦长老这样到来,妙喜白白浪费了他的劝说。
任凭世间错误地流传,野兽也能发出狮子般的吼声。
谁说没有东西可以赠予他,只需一声呵斥,就能让铁围山倒塌般退却。

注释

人言:人们的普遍说法。
棒头:棍棒教育。
出孝子:培养出孝顺的孩子。
我道:我认为。
怜儿:疼爱孩子。
不觉丑:并不认为这是坏事。
长老:德高望重的人。
恁么:如此。
妙喜:佛教中的喜悦或善念。
空费:徒然浪费。
一张口:一次开口。
从教:任凭。
妄流传:错误地流传。
野干:比喻不寻常或粗野的人。
师子吼:狮子吼,比喻威严的声音。
孰云:谁说。
无物:没有什么。
赠伊行:赠予他前行的力量。
喝下:大声呵斥。
铁围山:比喻难以逾越的障碍。
倒走:倒退。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僧人释宗杲所作的《送了明长老归长芦》。诗中,诗人以独特的禅宗视角表达了对明长老的送别之情。"人言棒头出孝子"引用了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但诗人却持不同看法,认为真正的爱并不在于形式的严格,而是出于内心的怜悯和理解,"我道怜儿不觉丑"表达出对长老慈爱之心的赞赏。

"长芦长老恁么来,妙喜空费一张口",这里的"恁么"和"妙喜"可能指的是长老的言行举止或佛法智慧,诗人认为长老的智慧无需过多言语,只需自然流露即可产生深远影响。"野干能作师子吼"进一步比喻长老虽平凡如野干,但其内在力量强大,能发出震慑人心的佛法之声。

最后两句"孰云无物赠伊行,喝下铁围山倒走",通过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长老的佛法力量,即使没有物质赠予,仅凭一声喝令也能让人心灵震动,如同打破铁围山般强大。整首诗寓言深刻,富有禅意,表达了诗人对长老的敬仰和祝福。

收录诗词(425)

释宗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奚,临济宗僧人,是宋代禅宗史上“看话禅”派的创始人,法名妙喜,赐号“大慧普觉禅师”。宗杲生活于北、南宋之际,在南渡后倡明儒佛渗透、回应儒家辟佛方面立下大功。他不仅是连结南北两宋僧人与儒学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南宋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 字:昙晦
  • 籍贯:江南东路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
  • 生卒年:1089~1163

相关古诗词

送法轮思藏主化钟

覆为钟,仰为鼎。自是法轮家风,妙喜争取驰骋。

思禅人,固相请。

援毫临纸忽猛省,一声直透须弥顶。

形式: 古风

送超僧鉴

桶底脱时大地阔,命根断处碧潭清。

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

形式: 七言绝句

闻监务请赞

谓汝太惺惺,时复放淈?。谓汝太褊急,间或又容物。

既作人天师,开口便轻忽。

庄严贤劫中,且无如此佛。

寄语闻子清,莫信这个贼。

形式:

唐道人请赞

这尊慈,无摸索。忽地喜,忽地恶。

喜也,和气如春百华开萼,怒也,雷电风云一时俱作。

似恁么做处,若非阿脩罗王,即是金仙大觉。

唐道人,紧收却。逢人不用展开,卷来送在壁角。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