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

山行心迹已双清,骤见清溪眼为明。

鬼谷洞前符竹在,观音岩下魶鱼行。

宗师宴坐空馀石,龙女分流不作声。

人影交横到林薄,绿烟深处一猿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我在山中行走,内心与外在都已变得清澈,突然见到清澈的溪流,眼前一片明亮。
在鬼谷洞前,我看到古老的符竹依然存在,观音岩下,魶鱼悠然游动。
宗师静坐的地方只剩下石头,龙女分水的声音悄然无声。
人影交错直至树林边缘,绿色雾气深处,一只猿猴被惊动了。

注释

山行:登山行走。
心迹:内心和足迹。
骤见:突然看见。
清溪:清澈的小溪。
鬼谷洞:古代隐士鬼谷子居住的洞穴。
符竹:刻有符文的竹子。
观音岩:供奉观音菩萨的岩石。
魶鱼:一种鱼类。
宗师:宗教或学术领域的大师。
宴坐:静坐冥想。
空馀石:只剩下石头留存。
龙女:神话中的龙族女子。
分流:分水而流。
不作声:没有发出声音。
人影:人的身影。
林薄:树林边缘。
绿烟:绿色的雾气。
猿惊:猿猴受惊。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山行时的心境与所见景色。首句"山行心迹已双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清净与超脱,暗示了他此次行程的隐逸之志。第二句"骤见清溪眼为明"则通过视觉的清新感受,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环境的纯净和诗人内心的愉悦。

接下来,诗人提及"鬼谷洞前符竹在"和"观音岩下魶鱼行",展现了山中神秘而宁静的景象,符竹和魶鱼的意象增添了神秘感,也寓含着对自然和谐共生的敬畏。

"宗师宴坐空馀石"写的是宗师(可能指佛教高僧)静坐修行的场景,只剩下石头为伴,体现了禅意与寂寥。"龙女分流不作声"则借龙女的传说,描绘了流水潺潺,无声无息,更显山中的静谧。

最后一句"人影交横到林薄,绿烟深处一猿惊"以动态的人影和被惊动的猿猴,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同时也反映出山林的幽深和诗人内心的触动。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山行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清净,以及对禅修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351)

郑清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名燮,、文叔,别号安晚。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

  • 字:德源
  • 籍贯: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
  • 生卒年:1176—1251

相关古诗词

山房秋日即事(其一)

雨后鸣湍走碧溪,水声秋意恰相宜。

窥蝉螳臂方衷甲,啄蚓鸡群竞济师。

初月挂檐窗未觉,新凉入牖簟先知。

西风早已催征棹,管领莼鲈入梦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山房秋日即事(其二)

失惊墙外已飘黄,屈指秋来十日强。

暑寇负顽犹出没,风师未壮且翱翔。

橘包捧腹微藏叶,桂蕾呈身只欠香。

扫尽暮天疑浴罢,半眉淡月画新妆。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山房秋日即事(其三)

稻花经雨已脱白,枫叶未霜先借绯。

入纻蚊牙千计巧,挂檐蛛腹十分肥。

田翁看水携锄去,山妇临炊抱蔓归。

唯有诗肠无一事,隔溪数尽暮鸦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书斋独坐

避事宁违俗,端居悟及身。

颖泓供媵御,方册替亲宾。

室闇月阑入,庭空花自陈。

所安惟适耳,谁复辨秋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