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歌颂的是一位名叫廖的太守在浔州任职时期的学问和品德。开篇“真儒正学久无传,酝藉如公独粹然”表明真正的儒家正统学问已经很少有人遵循,而像廖太守这样的人却能保持其纯粹性,不被世俗所污染。这两句赞扬了廖太守的学术品格,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儒学典范。
接下来的“要以古人为准的,肯从馀子事拘牵”则指出廖太守能够坚持古人的标准,不随波逐流,而是愿意承担起教育后辈的责任。这里所谓的“古人”,多指那些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圣贤之士。
“词源涌思流三峡,学海波澜障百川”用了水的比喻来形容廖太守的学识和思想。三峡常喻指长江中游的瞿唐峡、巫峡、西陵峡,这里意味着其学问之深广,犹如长江水流不息,而“学海波澜障百川”则形容其学识如同汹涌澎湃的大海,可以阻隔众多的河流,意指他的学问渊博无边。
最后两句,“灯火夜深犹不倦,口吟六艺相仍编”,描绘了廖太守勤奋好学的情景,即使在深夜灯火熄灭之时,他依然不感到疲惫,嘴里还在不断地吟诵着《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艺经典,将其融会贯通。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廖太守的学问和品德的高度赞扬,表现了作者对他深深的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