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政和癸巳滁阳作,其年京师大雪

天宇长闲,飞仙狂醉,挼云碎玉沈空。

谢家庭院,争道絮因风。

不怕寒生宝粟,深调护、犀幕重重。

瑶林里,疏梅献笑,小萼露轻红。瑞龙。

香绕处,云间弦管,尘外帘栊。

须烂醉流霞,莫诉千钟。

闻道蟠桃正好,蓬瀛路、消息潜通。

飞琼伴,偷将春色,分付入芳容。

形式: 词牌: 满庭芳

翻译

天空广阔无垠,神仙放纵狂欢,揉碎云彩如玉,沉醉在空中。
谢家的庭院里,柳絮纷飞,随风飘扬。
我不怕寒冷,精心守护着珍贵的粮食,厚重的犀牛皮帷幕层层叠加。
瑶林深处,稀疏的梅花绽放,小小的花蕾露出淡淡的红色。
瑞龙出现,香气环绕,云端的音乐和人间的帘幕相映成趣。
我要尽情畅饮美酒,无需诉说千杯之多。
听说蟠桃正熟,通往仙境的道路悄悄开通。
仙女飞琼陪伴,偷偷将春天的色彩融入美丽的容貌中。

注释

挼:揉搓。
宝粟:珍贵的粮食,可能指珍珠或宝石。
犀幕:犀牛皮做的帷幕,比喻贵重的屏障。
瑶林:仙境般的竹林。
流霞:美酒名,泛指美酒。
蓬瀛:蓬莱和瀛洲,传说中的仙岛。
飞琼:仙女名,这里指美丽的女子。
芳容:美丽的容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仙境图景,天宇辽阔,飞仙在其中尽情狂欢,似乎是在一个神话般的世界里。"挼云碎玉沈空"则是一种超脱凡尘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和逃避之心。

"谢家庭院,争道絮因风"中的"谢"字有辞让、告别之意,这里可能是说诗人远离了世俗的家庭院落,而"争道絮因风"则是在形容雪后的景象,或许是比喻着诗人的心境和处境。

接下来的"不怕寒生宝粟,深调护、犀幕重重"中,"不怕寒生"显示了对严寒冬日的无惧,而"深调护、犀幕重重"则是在描绘一幅严密守护着某种珍贵之物的画面。

至于"瑶林里,疏梅献笑,小萼露轻红",诗人通过瑶林和疏梅的形象,传递了一种清新脱俗的美感。这里的"献笑"和"轻红"则是对这种美景的细腻描绘。

随后出现了"瑞龙。香绕处,云间弦管,尘外帘栊","瑞龙"可能象征着吉祥或神异,而"香绕处"和"云间弦管"则是在营造一种仙境般的氛围。

诗人接着写道:"须烂醉流霞,莫诉千钟。闻道蟠桃正好,蓬瀛路、消息潜通",这里的"须烂醉流霞"在形容一种美酒,而"莫诉千钟"则是在劝酒或是对饮酒之乐的描写。而"闻道蟠桃正好"中的"蟠桃"通常与仙境和长生不老相关联,诗人可能在表达对永恒生命的向往。

最后,"飞琼伴,偷将春色,分付入芳容"中,"飞琼伴"似乎是一种神秘的存在,而"偷将春色,分付入芳容"则是在描绘一种偷偷传递美好的场景,或许是诗人对于春天美好之物的一种私藏和享受。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仙境、美酒、梅花、瑞龙等元素的细腻描写,构建了一个超脱现实、充满神话色彩的意境。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似乎在传达一种对于现实世界的逃避和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178)

向子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 字:伯恭
  • 号:芗林居士
  • 籍贯:临江(今江西清江县)
  • 生卒年:yīn)(1085-1152

相关古诗词

满庭芳(其二)岩桂芗林改张元功所作

瑟瑟金风,团团玉露,岩花秀发秋光。

水边一笑,十里得清香。

疑是蕊宫仙子,新妆就、娇额涂黄。

霜天晚,妖红丽紫,回首总堪伤。中央。

孕正色,更留明月,偏照何妨。

便高如兰菊,也让芬芳。

输与芗林居士,微吟罢、闲据胡床。

须知道,天教尤物,相伴老江乡。

形式: 词牌: 满庭芳 押[阳]韵

满庭芳(其一)

月窟蟠根,云岩分种,绝知不是尘凡。

琉璃剪叶金粟缀花繁。

黄菊周旋避舍,友兰蕙、羞杀山樊。

清香远,秋风十里,鼻观已先参。酒阑。

听我语,平生半是,江北江南。

经行处、无穷绿水青山。

常被此花相恼,思共老、结屋中间。

不因尔,芗林底事,游戏到人寰。

形式: 词牌: 满庭芳

蓦山溪(其一)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瑶田银海。浩色难为对。

琪树照人间,晓然是、华严境界。

万年松径,一带旧峰峦,深掩覆,密遮藏,三昧光无碍。

金毛狮子,打就休惊怪。

片片上红炉,且不可、将情作解。

有无不道,泯绝去来今,明即暗,暗还明,只个长不昧。

形式: 词牌: 蓦山溪

蓦山溪(其三)老妻生日作,十一月初七日

一阳才动,万物生春意。

试与问宫梅,到东阁、花枝第几。

疏疏淡淡,冷艳雪中明,无俗调,有真香,正与人相倚。

非烟非雾,瑞色门阑喜。

再拜引杯长,看两颊、红潮欲起。

天教难老,风鬓绿如云,对玉笥,与芗林,岁岁花前醉。

形式: 词牌: 蓦山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