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玉峰赠七佛

到处称为佛,孤峰草作庵。

鹿麋床下拜,烟雾口中含。

鍊骨石千杵,随身经一函。

相㩦更高望,蓬岛在西南。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覃]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于山中的僧人形象,充满了禅意与自然的和谐之美。首句“到处称为佛”,既点出了僧人的身份,也暗示了其内心的修为已达到与佛无异的境界。接着,“孤峰草作庵”一句,通过简练的语言勾勒出僧人所居环境的清幽与简朴,一座孤峰之上,草屋为庵,远离尘嚣,独享静谧。

“鹿麋床下拜”描绘了动物对僧人的尊敬与亲近,鹿和麋鹿在僧人床下行礼,这一场景不仅增添了诗的生动性,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僧人修行之深广,连动物都能感受到其内在的祥和与智慧。

“烟雾口中含”则以烟雾象征僧人口中所诵之经文,烟雾缭绕,仿佛是智慧的云气,弥漫四周,既表现了僧人修行的专注与虔诚,也寓意着佛法的深远与广大。

“鍊骨石千杵,随身经一函”两句,进一步展现了僧人修行的艰苦与执着。炼骨石千杵,意味着僧人通过艰苦的修炼,磨砺身心;随身经一函,则表明其始终不离经书,时刻保持学习与修行的状态。这两句不仅体现了僧人对佛法的深入探索,也反映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最后,“相㩦更高望,蓬岛在西南”表达了僧人对更高境界的追求与向往,蓬岛作为传说中的仙岛,象征着修行的最终目标。这两句不仅展现了僧人超越世俗的追求,也寄托了诗人对其精神境界的赞美与敬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僧人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和深邃的修行境界,同时也传达了对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以及对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94)

傅汝舟(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名舟,又字木虚,、丁戊山人等。其家初住朱紫坊,后迁丁戊山(嵩山)登龙巷。少与高濲同游学于吏部尚书郑继门下,通天象、堪舆,兼晓黄白炼丹术,曾遍游桂、湘、鄂、齐、鲁等地,求仙访道。好为画,工行草,与高濲齐名。其诗为文学家王世贞所推崇。明正德年间,在福州西湖建宛在堂,一时诗人云集。著有《傅山人集》、《傅木虚集》、《继傅山人集》、《唾心集》、《步天集》、《英雄失路集》各2卷,《拔剑集》3卷,《箜篌集》2卷,《拘虚集》5卷,《丁戊山人集》3卷,《合廾呓弃存稿》6卷,《粤吟稿》1卷,尚有杂著多种

  • 字:远度
  • 号:磊老
  • 籍贯:闽县(今福建福州市区)
  • 生卒年:1476~1557年

相关古诗词

梦起

今夜酒忽醒,十洲梦不完。

月影隔松乱,茶声烧叶残。

老友得麋鹿,明河为浪湍。

行行问竹杖,风露尔无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东溪

仙源有流水,寄在青溪东。

乱石不阻海,晴天时领虹。

岩芝照自喜,松露滴还空。

广把三千钓,吾寻八十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宪伯祝公野芳亭留咏

越北开戎馆,清时寡牒书。

榻含千竹净,亭落万峰疏。

聚石攒奇草,联园匝野蔬。

自公多逸暇,跃马亦林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长至吴山中

至日山雨过,眼中浮埃空。

偶来沧海客,独醉紫霄宫。

江色了人意,鹤群消晚风。

岁时兴自好,云物任西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