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杂兴(其十)》由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通过对比名马与黄鹄不受羁绊和束缚的形象,表达了对自由与独立精神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社会中地位与命运的不公。
首句“名马不受羁,足下有千里”,以名马比喻具有卓越才能或地位的人,强调他们不受束缚,拥有广阔的自由空间,象征着追求卓越与自由的精神。接着,“黄鹄不受罗,羽翼就四海”进一步描绘出黄鹄(即天鹅)不受捕猎之网的束缚,展翅翱翔于广阔天地间,象征着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理想状态。
“贵贱自一身,出处无二轨”则指出无论身份高低,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权利,不应因出身而有所区别,表达了一种普遍的人权观念。接下来,“时利适愚夫,势衰蹶智士”揭示了社会中的不公现象,即在有利时机时,愚昧之人往往能得利,而当形势衰落时,聪明才智之士却可能遭受挫折,反映了现实中的复杂性和不公平性。
最后,“祛长不揠臂,屦缩不截趾”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不人为干涉的原则,即不强迫成长,不随意改变自然形态,以此来隐喻社会应尊重个体差异,给予每个人适合其发展的空间。而“陆沉人间世,悠悠日复尔”则以悠远的时间视角,描绘了世事如浮云般变幻,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提醒人们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的真实与自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名马、黄鹄等形象的描绘,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自由、平等、尊重个体差异等价值观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