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阿山诵

十亩荒田不自耕,半空楼观几时成?

人因遇困方言命,我为求奇反丧名。

此去要知灯是火,向来空指雁为羹。

新诗铭在山童口,百过高歌告乃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鉴赏

这首诗《付阿山诵》由元代诗人刘因所作,通过深沉的思考与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人生的复杂与矛盾。

首联“十亩荒田不自耕,半空楼观几时成?”以荒田与空中楼阁的对比,暗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追求与放弃的两难选择。诗人似乎在感叹,即使拥有广阔的土地却不亲自耕耘,只能眼睁睁看着它荒废;而那些看似高耸入云的楼阁,何时才能真正建成,又是否值得追求?

颔联“人因遇困方言命,我为求奇反丧名。”揭示了人在困境中的无奈与挣扎,以及为了追求不同寻常的事物而可能付出的代价。这里“丧名”不仅指名声受损,更深层地表达了对自我价值与道德底线的质疑。

颈联“此去要知灯是火,向来空指雁为羹。”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探讨了认知与现实的错位。诗人提醒自己,离开舒适区时要认清事物的本质(灯是火),避免过去空想(指雁为羹)的错误。这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反思,也是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尾联“新诗铭在山童口,百过高歌告乃兄。”以新诗的形式,将上述思考铭刻在山童的记忆中,通过他们的歌声传递给兄弟,寓意着知识与智慧的传承。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与对家族传统的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反映了元代文人对于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通过寓言式的叙述,诗人传达了对个人成长、道德选择和社会责任的深刻见解。

收录诗词(272)

刘因(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初名骃,字梦骥。3岁识字,6岁能诗,10岁能文,落笔惊人。年刚20,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家贫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所居为“静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为官,他以疾辞。死后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明朝,县官乡绅为建祠堂

  • 字:梦吉
  • 号:静修
  • 籍贯: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
  • 生卒年:1249~1293

相关古诗词

送人官浙西

江海十年几战酣,劫灰飞尽到耕蚕。

乱翻文物想犹在,彫弊徵科恐未堪。

眼底兴亡即今古,胸中形胜欠东南。

因君渐有扁舟兴,伫待清风洗瘴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蔷薇

色染女真黄,露凝天水碧。

花开日月长,朝暮阅两国。

形式: 五言绝句

绝句

溪童出门望,鸥鹭满空下。

江水淡无情,尽是忘机者。

形式: 五言绝句 押[马]韵

溪桥步月图

山中有幽人,独步溪桥月。莫问兴如何?

披图亦清绝。

形式: 五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