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郑珍所作的《比干墓下作并序》。诗中通过对历史人物比干的追思与感慨,表达了对忠诚、智慧与命运不公的深刻思考。
首句“王子骨肉閒,力欲醒天梦”,以比干作为王子的身份,却在骨肉亲情之外,内心充满着唤醒天命、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既是对现实的不满,也是对理想的追求。
接着,“封墓不及后,孥戮知已纵”两句,描绘了比干虽有远见卓识,却未能保护家族免于灾祸,甚至自己的儿子也被牵连受罚的情景。这反映了命运的残酷与不公,以及忠诚与智慧在现实面前的无力感。
“公旦岂异人,三笞得贤诵”通过类比,将比干与周公旦相提并论,指出他们都是非凡之人,但命运的安排却大相径庭。比干因直言进谏而遭受酷刑,而周公旦则因其智慧和忠诚而受到重用。这一对比强调了命运的偶然性和个体努力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最后,“同圣不同福,千载有馀痛”总结了主题,指出尽管比干与周公旦都具有卓越的品质,但他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在千年后仍令人感到深深的遗憾和痛苦。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命运不公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公正与公平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深刻揭示了忠诚、智慧与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对历史人物命运不公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