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形式: 古风

翻译

可以让饮食中没有肉,但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
没有肉会让人消瘦,没有竹子会让人变得庸俗。
人瘦了可以通过增加营养变胖,但庸俗的人却无法改变。
旁人嘲笑这种说法,似乎高雅又似乎痴傻。
如果对这样的生活态度依然大吃大喝,世上哪里还有像扬州鹤那样的超脱之人呢?

注释

可使:能够。
食无肉:饮食中没有肉。
居无竹:居处没有竹子。
无肉令人瘦:没有肉会使人消瘦。
无竹令人俗:没有竹子会使人变得庸俗。
俗士:庸俗的人。
医:改变。
似高还似痴:既显得高雅又显得痴傻。
对此君:对这样的生活态度。
大嚼:大吃大喝。
扬州鹤:超脱、不拘小节的人,这里暗指隐逸的生活方式。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巨匠苏轼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竹和肉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看法。诗中开篇“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即点出了主题:虽然可以没有肉食,但不能没有竹子。这不仅是物质上的需求,更蕴含着精神层面的追求。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两句,进一步阐释了这一观点。无肉可能导致人的身体瘦弱,而无竹则会使人变得庸俗。这里的“瘦”和“俗”不仅是对生理状态的描述,也暗含了精神和审美上的缺失。

紧接着,“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表明虽然身体瘦弱还可以通过补养来恢复,但如果一个人变得庸俗,那么这种精神上的缺陷就难以治疗。这两句强调了物质与精神的不同,后者更为重要。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则是诗人对周围人的看法和自己立场的一种自嘲。诗人意识到自己的观点可能会被他人视作狂妄或愚昧,但这并不影响诗人坚持己见。

最后,“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则是对那种能够理解并共鸣的人的渴望。这里的“扬州鹤”形象常用来比喻高洁独立的品格,因此诗人所说的“君”应该是一个与他有着相似审美和追求的人。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轼独特的哲学思考,也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通过对比鲜明的事物,探讨了生活中的重要价值观。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于潜女

青裙缟袂于潜女,两足如霜不穿屦。

■沙鬓发丝穿柠,蓬沓障前走风雨。

老濞宫妆传父祖,至今遗民悲故主。

苕溪杨柳初飞絮,照溪画眉渡溪去。

逢郎樵归相媚妩,不信姬、姜有齐、鲁。

形式: 古风

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源,至治平寺,二首(其一)

乱山滴翠衣裘重,双涧响空窗户摇。

饱食不嫌溪笋瘦,穿林闲觅野芎苗。

却愁县令知游寺,尚喜渔人争渡桥。

正似醴泉山下路,桑枝刺眼麦齐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源,至治平寺,二首(其二)

每见田园辄自招,倦飞不拟控扶摇。

共疑杨恽非锄豆,谁信刘章解立苗。

老去尚贪彭泽米,梦归时到锦江桥。

宦游莫作无家客,举族长悬似细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与临安令宗人同年剧饮

我虽不解饮,把盏欢意足。

试呼白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

与君登科如隔晨,敝袍霜叶空残绿。

如今莫问老与少,儿子森森如立竹。

黄鸡催晓不须愁,老尽世人非我独。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