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丙申闰十二月同苏斋游南召子陵洞苏斋畏险不敢上余乘兴独往入洞眺视踰时而还

南召山有子陵洞,巉岩县结山之颠。

怪岩倒石如熊虎,左跑右踞森相攒。

中有一径导飞鸟,纡回侧上还傍牵。

登者胆堕中道阻,洞中之景空相传。

我性好山不畏险,仰头视洞遥垂涎。

束衣换履奋独上,喘汗耸膝定复前。

盘回近洞几二里,突崖倒出鸣飞泉。

两脚苔滑不得力,下临无际旁无边。

攀藤倚崖侧身度,斯须洞出开青莲。

洞中石髓成万象,宛如人立如鸟翩。

更有融结同床几,高可箕坐平可眠。

然炬直入深无底,旁环古井流潺湲。

下视民庐没蓬莽,千村百雉同杯棬。

我思子陵古狂客,笑睨万乘如浮烟。

解衣深卧须此洞,高风千仞犹泠然。

我思久留苦不得,翮坠双鸟臂脱猿。

苏君爱山尤自爱,笑我蹈险情何偏。

苏君苏君吾语汝,世间设险俱如天。

长安更有仕宦阱,荐绅失脚多倾颠。

挤排且欲下以石,丝牵发引相夤缘。

君知其险有如此,何不惊此惊山川。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友人一同游览南召子陵洞的经历,展现了洞穴的险峻与神秘之美。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不仅描绘了洞穴内外的自然景观,更表达了对古代狂士子陵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人生险境的深刻思考。

诗中首先描述了子陵洞的地理位置和独特风貌:“南召山有子陵洞,巉岩县结山之颠。”随后,诗人用“怪岩倒石如熊虎”等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洞口周围岩石的形态,营造了一种险峻而又神秘的氛围。“中有一径导飞鸟”,则暗示了洞内道路的奇特与非比寻常。

接着,诗人详细描述了攀登过程中的艰辛与挑战:“我性好山不畏险,仰头视洞遥垂涎。”“束衣换履奋独上,喘汗耸膝定复前。”这些描写展现了诗人面对困难时的决心与勇气。在接近洞口的过程中,“突崖倒出鸣飞泉”,水声潺潺,增添了洞穴的生机与活力。

进入洞内后,诗人用“洞中石髓成万象,宛如人立如鸟翩”等句子,描绘了洞内石钟乳形成的奇异景象,仿佛是大自然的艺术品。进一步深入,诗人又发现了“融结同床几,高可箕坐平可眠”的场景,展示了洞穴内部空间的宽敞与舒适。

然而,随着深入,诗人也感受到了洞穴深处的幽暗与深邃:“然炬直入深无底,旁环古井流潺湲。”这种感受既是对自然奇观的赞叹,也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精神的体现。

最后,诗人将目光投向洞外的世界,用“下视民庐没蓬莽,千村百雉同杯棬”描绘了洞外广阔而复杂的社会图景,与洞内宁静与神秘形成了鲜明对比。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子陵古狂客的敬仰,以及对人生险境的深刻思考:“我思子陵古狂客,笑睨万乘如浮烟。”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神秘,更蕴含了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收录诗词(71)

陆铨(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悲金斗

噫嘻金斗何㠝岏,根脉直与终南太白相牵联。

蜿蜒近若虬形走,腾踊迥如鹏翅骞。

马山万叠塞门户,青山千仞齐胸肩。

胜朵插天翼其右,五朵蔽日屏其前。

白昼虎出怒当路,晴空雾起昏濛巅。

土民头白未敢上,樵夫斧烂何曾攀。

何人浪识金银气,一朝奉命开苍烟。

斫崖凿石万声吼,裹粮篝火千人悬。

使者催书日络绎,空山呵卫声喧阗。

斯须凿空如覆屋,纡回水渗成流泉。

辘轳旋转断筋力,阴寒惨慄侵肌骿。

将崩恐崩石难测,枯骸簇簇真可怜。

壮丁采办穷日夜,烈火烧炼唯流铅。

得无鬼神忌多取,天藏地啬理固然。

我愿庙堂尚朴俭,太平所守在四边。

鞭笞角脑归南亩,驱收哪哒耕春田。

山珍水宝坐待出,㪷米不须二十钱。

自然之利亦无害,何为舍易图其难。

呜呼堂堂大臣正当轴,草茅闭口受役夫何言。

形式: 古风

民谣二首(其一)

毁我十家庐,构尔一邮亭。

夺我十家产,筑尔一佳城。

官长尚为役,我曲何时直。

湖有薮,山有谷,本是太平民,岂愿作逋客。

男儿无罪被人缚,走向深山方敢哭。

形式: 古风

民谣二首(其二)

谁谓邑有贤,贵将夺我田。

谁谓邑有贼,功成授我秩。

移家莫近大宅居,但愿土风淳且熙,贫贱相怜贵不欺。

形式: 古风

病中漫述(其一)

丛竹映高堂,经旬卧竹床。

色惊谈虎变,身怖触龙伤。

弱质秋先觉,愁怀夜独长。

病源人不识,名利在膏肓。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