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高山流水”为题,巧妙地融入了汤雨生“十二古琴书屋填词图”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音乐与艺术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音乐之美比作春风拂面,幽情绵绵,不仅描绘了音乐的旋律之美,更体现了音乐对人心灵的触动与抚慰。
“七弦拂处起春风”,开篇即以“七弦”象征古琴,通过“拂”这一动作,生动地描绘出音乐的流动感,仿佛春风般轻柔而充满生机,引人入胜。接着,“谱幽情、判白裁红”,进一步强调音乐所蕴含的情感深度,无论是细腻的幽情还是鲜明的色彩,都能在音符间得到完美的展现。
“闲坐理金徽,公馀雅赏谁同”,诗人在此表达了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即便是在闲暇之余,也愿意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寻找知音共赏。这不仅是对音乐本身的赞美,也是对精神生活的一种向往。
“挥毫际、换徵移宫”,通过描绘音乐创作的过程,展现了音乐艺术的多样性和变化性。音乐如同画家手中的笔墨,可以随心所欲地变换调式,创造出无限可能的艺术作品。
“依稀有,多少新谣旧曲,付与飞龙”,这里将音乐比作“新谣旧曲”,寓意着音乐既有传统韵味,又有创新元素,如同飞龙一般,既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又展翅高飞,追求新的境界。
“恁铜琶铁板,大汉倩关东”,通过“铜琶铁板”这一形象,展现了音乐的力量与豪迈,仿佛能跨越时空,连接不同地域的人们,传达共同的情感。
“囊中。连珠又双月,排列著、几许枯桐”,诗人在这里以“连珠”、“双月”、“枯桐”等意象,描绘了音乐与自然、历史的联系,以及音乐在人们心中的永恒价值。
“攫醳尽深愉,一一与政相通”,强调音乐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情感与政治的交汇点,能够触及人心深处,反映社会现实。
“免平沙、落遍哀鸿。旗亭上、只听歌来五裤,写出欢悰”,通过对比平沙上的哀鸿与旗亭上的欢歌,展现了音乐在不同情境下的作用,既能抚慰人心,也能激发欢乐。
“胜耆卿井,水随处、播芳踪”,最后以“耆卿井”(柳永)的典故,表达了对音乐艺术传承与发扬的期待,希望音乐之美的影响能如泉水般流淌,遍及四方。
整首诗通过对音乐艺术的深情描绘,展现了其在个人情感、社会生活乃至历史传承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音乐与自然、政治、文化之间的深刻联系。诗中充满了对音乐之美的赞叹与对艺术精神的追求,是一首富有哲思与艺术魅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