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杂题(其二)

稍似朱衣巷,儿童问礼诗。

一村垂大带,十里望丹旗。

小榜依蛮市,枯扬引水祠。

树皮如藓石,老尽寄生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淳朴。"稍似朱衣巷",以朱衣巷比喻乡村的小路,暗示出一种质朴而自然的生活环境。"儿童问礼诗",展现了乡村儿童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通过提问来学习礼仪,体现了教育在乡村社会中的重要性。

"一村垂大带",形象地描绘了乡村的广阔与连绵,"大带"在这里象征着乡村的边界或范围,展现出乡村的辽阔景象。"十里望丹旗",则通过远处的旗帜,营造出一种遥远而神秘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乡村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

"小榜依蛮市",描述了乡村集市的场景,"小榜"代表了简陋的船只或小舟,"蛮市"则是对集市的别称,这里可能指的是乡村的小型贸易活动,体现了乡村经济的简单与自给自足的特点。

"枯杨引水祠",描绘了一幅古老的祭祀场景,"枯杨"可能是用来引水的工具,"水祠"则指祭祀用水的地方,这样的场景不仅体现了乡村的宗教信仰,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树皮如藓石,老尽寄生枝",最后两句通过对树木的描写,展现了乡村自然环境的原始与生命力。"树皮如藓石"形象地描绘了树皮的质感,仿佛是石头上长出的苔藓,"老尽寄生枝"则表达了树木年岁久远,枝条繁茂,寄生植物与树木共生的生态景象,寓意着乡村自然生态的丰富与和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明末乡村生活的独特风貌,从儿童的学习到集市的热闹,从自然景观到人文习俗,都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是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

收录诗词(1666)

袁宏道(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字无学,又号六休。汉族。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 字:中郎
  • 号:石公
  • 籍贯: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
  • 生卒年:1568~1610

相关古诗词

散木和前诗仍用韵答(其一)

小雨润苔枯,鱼人集晓湖。

著书要惠子,作帖与官奴。

夜语天台约,秋山瀑布图。

霜花看渐老,著意养寒株。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散木和前诗仍用韵答(其二)

山居无可好,只是好吟诗。

砌叶封虫户,垆花战茗旗。

鱼商填小市,狐粉聚空祠。

偶到骑羊路,红柑缀满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再和散木韵(其一)

空阶锐草枯,山影落澄湖。

花下舂云母,霜中课橘奴。

移家求水石,舍宅事浮图。

一笑掀髯去,孤峰绝顶株。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再和散木韵(其二)

白石青烟梦,空花水月诗。

禅锋摧老敌,糟垒竖高旗。

云湿篬筤岭,江寒社若祠。

榔梅多手植,忽已见孙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