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郑柏窗所藏莲社图

白莲生清池,至洁尘不污。

当时取名社,亦以清净故。

乐国初无有,莽莽果何处。

陶公寄醉乡,盖深得其趣。

公何挽不入,谢何推不去。

远师信高识,心杂固不取。

盗循彼何人,一见乃深许。

士固未易知,身名期岁暮。

遗风惊千祀,流落见缃素。

永怀名山游,乐与善人遇。

匡庐青拂天,江水日东骛。

我将解世缠,已办登山具。

载酒酹渊明,问津桃源路。

形式: 古风

翻译

白莲生长在清澈的池塘,纯洁不受尘埃污染。
当初取名为'社',也是因为它的清净本质。
乐园原本不存在,茫茫大地它究竟在哪里呢?
陶渊明寄情于醉乡,确实深得其中的乐趣。
为何公拒绝加入,为何谢又极力挽留?
远见者深知高明,心中杂念则不予接纳。
盗贼效仿的是哪个人,一见之下就深深认同。
士人的品性不易了解,名声要在年终岁末才见分晓。
陶公的遗风惊动了千年,他的事迹散落在古老的书籍中。
永远怀念名山的游历,乐于与善良的人相遇。
庐山青翠直插云天,江水日夜向东奔流。
我将解开世俗的束缚,已经准备好登山的装备。
带着酒去祭奠渊明,探寻通往桃花源的道路。

注释

白莲:纯洁的莲花。
至洁:极其洁净。
尘不污:不受尘埃污染。
社: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清净:清静无尘。
乐国:理想的乐园。
莽莽:广大无际。
陶公:陶渊明。
醉乡:借酒消愁的理想之地。
挽不入:拒绝加入。
推不去:极力挽留。
远师:有远见的导师。
高识:高明的见识。
心杂:心中杂念。
固不取:坚决不接纳。
盗循:盗贼模仿。
深许:深深认同。
士固:士人的本性。
期岁暮:期待年终评判。
遗风:遗留的风尚。
缃素:泛黄的古书。
名山游:名山游览。
善人:善良的人。
匡庐:庐山。
拂天:直插云天。
解世缠:解脱世俗束缚。
登山具:登山装备。
酹渊明:祭奠陶渊明。
问津:询问路径。
桃源路:桃花源之路。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莲花生长于清澈池塘的纯净画面,莲花的洁净象征着隐逸者超凡脱俗的品格。诗人提及"莲社",这是指古代文人结社,以莲花为象征,追求清高和纯洁的生活。诗人赞赏陶渊明的醉乡之说,认为他深得清净之趣,但同时也感叹有些人未能像陶公那样投身于这种理想。

诗中提到"盗循彼何人",暗示了对世俗之人追逐名利的批评,而真正的贤士却难以被人轻易理解,他们的声誉可能要在年终岁末才能显现。诗人感慨莲社的精神流传千年,虽已散落,但仍能在书籍中找到痕迹。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准备离开尘世的纷扰,带着登山的装备,去寻找像陶渊明那样的桃花源,表达对与善良人相遇的期待。诗中描绘的庐山景色和对陶渊明的敬仰,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深深向往。

收录诗词(132)

陈深(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公元一二五九年至一三二九年]字子微。约生于宋理宗开庆中,卒于元文宗天膳二年以后,年在七十一岁以上。宋亡年,才弱冠笃志古举,闭门着书,元天历间奎章阁臣,以能书荐潜匿不出。所居曰宁极斋,亦曰清泉,因以为号。深著有诗一卷,《四库总目》又有读易编,读诗编,读春秋编等书

  • 籍贯:平江

相关古诗词

题钱舜举写生五首(其三)水仙兰

翩翩凌波仙,静挹君子德。

平生出处同,相知不易得。

形式: 五言绝句 押[职]韵

题钱舜举写生五首(其一)石榴

万里乘槎来,锦衣惊昼炫。

相逢秋风中,忽发一笑粲。

形式: 五言绝句

题钱舜举写生五首(其二)青瓜

苍然蓝田姿,幽怀莹冰雪。

邂逅青门翁,曾救人间暍。

形式: 五言绝句

题梁中砥诗画图

山昏归云敛,叶落夕飙骤。

疏松漏微月,清光照岩窦。

烟中二仙师,一笑欣邂逅。

行行扑空翠,杖屦相先后。

清景适与期,得句若天授。

画成诗逾绝,开卷消鄙陋。如饮中泠泉,可咽不可?。

我怀陶贞白,日夕梦三秀。

何年卓茆庵,饵朮衍遐寿。

形式: 古风 押[宥]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