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金代诗人王若虚所作,名为《山谷于诗每与东坡相抗门人亲党遂谓过之而今之作者亦多以为然予尝戏作四绝云》(其三)。诗中以戏谑的口吻探讨了诗歌创作中的创新与模仿问题。
“戏论谁知是至公”,开篇即以疑问句式,提出对诗歌创作中创新与公正性的思考。这里的“至公”意味着最高的公正或公平,诗人似乎在质疑,对于诗歌的评价是否真正做到了公正无私。
“蝤蛑信美恐生风”,蝤蛑,即螃蟹,此处用以比喻诗人的作品。诗人通过螃蟹的美味来暗示作品的吸引力,但同时又担心过度的赞誉可能会引起非议或争议,体现了对作品评价的谨慎态度。
“夺胎换骨何多样”,“夺胎换骨”出自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原指诗歌创作中借鉴前人作品的风格和技巧,但在此处,诗人将其引申为在诗歌创作中不断探索和尝试不同的风格和手法,追求创新的过程。
“都在先生一笑中”,最后两句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收尾,表明诗人认为无论是在创新还是模仿中,最终的价值都在于能否得到读者的认可,尤其是那些能够引发会心一笑的作品,往往更能触动人心,留下深刻的印象。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诗歌创作中创新与模仿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和幽默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诗歌本质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