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述怀六首(其二)》由清代诗人戴亨创作,通过对比贫寒与富贵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对个人品德的坚守。
首句“饥寒苦岩穴,驰情慕宠荣”,描绘了贫寒之人的艰苦生活,他们渴望摆脱贫困,追求名利地位,体现了人性中对于物质与荣誉的向往。接着,“居此讵不乐,称此责非轻”两句,提出疑问:在这样的生活中是否真的快乐?是否值得为此付出沉重的责任?这反映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反思。
“所嗟当途子,纷纷但奔营”揭示了社会上权贵阶层的忙碌与追逐,他们为了权力和财富而奔波不已,忽视了内心的真正需求和道德的约束。诗人对此表示遗憾,认为这种行为并非真正的幸福。
“我岂耽苜蓿,度德素已明”表明诗人自己并不贪图贫贱的生活,而是以德行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早已经明确了内心的方向。这体现了诗人高尚的人格和坚定的道德信念。
“谈经迪英俊,足以娱我情”则表达了诗人通过谈论经典来启迪智慧,培养英才,以此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这不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对社会进步和人才培育的期待。
最后,“春雨日已滋,兰蕙日已生。馨香满怀袖,此非众所争”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景象。春雨滋润着大地,兰花和蕙草在成长,它们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这是自然界的美好,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象征。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内心世界纯净、美好品质的颂扬,以及对人们追求真善美生活的肯定。
综上所述,《述怀六首(其二)》通过对比贫富、探讨人生价值、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以及对个人品德的坚守,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