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匡云上人

结庐匡阜巅,二林势回互。

欹崖接上霄,冷风□□布。

逸想流岩阿,玄根仰圆悟。

销累弃身城,忘□崩意树。

高吟冲气新,挥麈烦情故。

罗浮亦灵宅,于焉策杖屦。

我本风波民,灵空夙所慕。

延心追胜义,披牍畅玄句。

大梦一以呼,人生信朝露。

处尘易□□,依空难遣虑。

庶兹祛三蔽,异此遵六度。

徒令□□深,安得慈舟渡。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佛教修行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自然山水的热爱。首句“结庐匡阜巅”点明了地点,即庐山,表达了诗人隐居于此的意愿。接着,“二林势回互”描绘了山林的壮丽景象,暗示了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欹崖接上霄,冷风□□布”两句,通过描写峭壁直入云霄、冷风吹拂的场景,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超然境界的向往。

“逸想流岩阿,玄根仰圆悟”中,“逸想”指自由飘逸的思想,“岩阿”为山岭之侧,这里借指修行之地。“玄根”指深邃的道根,“圆悟”则是彻底领悟佛法之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真理的追求和对内心深处的探索。

“销累弃身城,忘□崩意树”中的“销累”意味着消除烦恼,“身城”比喻世俗的束缚,“忘□崩意树”可能是指忘却世俗的忧虑,让心灵得以平静。这两句体现了诗人摆脱尘世束缚、寻求心灵解脱的决心。

“高吟冲气新,挥麈烦情故”描述了诗人高声吟诵,表达内心的新鲜感和释放情感的过程,挥麈(拂尘)的动作则象征着清除杂念,保持内心的纯净。

“罗浮亦灵宅,于焉策杖屦”提到罗浮山也是修行圣地,诗人在这里策杖而行,进一步强调了对修行生活的向往。

“我本风波民,灵空夙所慕”表明诗人原本就是生活在波涛汹涌的人世间,但内心深处一直向往着精神的自由与宁静。

“延心追胜义,披牍畅玄句”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深入研究佛法,追求更高深的真理,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充实与满足。

“大梦一以呼,人生信朝露”将人生比作一场大梦,短暂如朝露,强调了生命的无常与珍贵,鼓励人们珍惜当下,追求精神上的觉醒。

“处尘易□□,依空难遣虑”可能是指在尘世中容易迷失自我,在空寂中难以彻底放下杂念,反映了诗人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感受。

“庶兹祛三蔽,异此遵六度”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佛法去除贪、嗔、痴等障碍,遵循菩萨的六度万行,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徒令□□深,安得慈舟渡”可能是指即使内心深处渴望解脱,也难以找到引导自己到达彼岸的慈航,表达了诗人对实现理想状态的深切渴望与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佛教修行的深刻思考与追求,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其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感受和对精神解脱的强烈渴望。

收录诗词(507)

韩日缵(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西园主人招同阮孝廉余广文曾秀才家兄明府水南观瀑

闻说南山隈,层峦下飞瀑。

跳波缀玄珠,溅沫汪明玉。

问津搜奇胜,扪萝入穹谷。

瞰险耸危虑,凭高莹灵瞩。

春瀑不成飞,潺潺亦可掬。

举杯问山灵,笑之自相目。

斑坐依石屿,林茑冒水绿。

欹崖郁岚彩,远渚蔼雾縠。

幽眺惬新赏,返步循前躅。

岩芳青未了,涧月照清澳。

羽觞更劝酬,孤啸响林木。

已许青山诺,诛茅丹溪曲。

深春溜攒激,兹游庶可续。

形式: 古风

騄儿以己未小至日生壬戌举阿弟安肃署中亦逢小至口占偶成

騄儿昔初生,日方逢小至。

乃兹诞弥月,儿生何恰值。

时日偶不殊,行序亦相次。

四鸟俱鷇音,而汝叔与季。

骸貌颇依稀,啼声聊可试。

尝闻月令中,小至芳兰莳。

岂繄大国香,庭阶仍并蒂。

阿爷不遑居,祇役从王事。

汝生即四方,蓬弧从此始。

形式: 古风

騄儿痘留安肃署中浃旬再举第四子又数日而就道途次有感

肃肃事宵征,霏霏犯霜雾。

行行督亢中,駪駪驾骐馵。

修途始祝辕,二竖苦为瘉。

舐犊方萦念,将雏还可赋。

儿生才五日,南行亦何遽。

蓬矢未及悬,门外戒徒御。

圣主展亲恩,所赖兼程布。

桐叶及秋老,况兹岁云暮。

岂无儿女私,其如王事趣。

臣心怀靡及,呱呱不遑顾。

后稷置平林,实覃声载路。

而汝安车中,彩绷仍逸豫。

节气虽严凝,幨帷尚温煦。

劳劳行路难,无灾亦无怖。

顾汝及长成,骨肉常相聚。

但能荷犁锄,不必被纨素。

形式: 古风

病中喜黄君常至时君常读书罗浮

有客从蓬岛,还来问采薪。

竹篆坛中侣,梅魂月下人。

携将秋爽色,一濯我心神。

顿使膏盲去,翻于泉石亲。

青山吾欲老,白社尔为邻。

采药铁桥下,翛然复此身。

形式: 排律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