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哲学家薛瑄所作的《观太极图二首》中的第一首,通过“敛襟坐久此心虚,静看濂溪太极图”这两句开篇,展现了作者在静坐冥想中对道家哲学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敛襟坐久此心虚”,描绘了作者在长时间的静坐中,内心逐渐平静下来,达到了一种空灵的状态。这里的“敛襟”意味着收敛心神,摒弃杂念,通过长时间的静坐,使心灵得以净化,达到内心的虚空状态。这种境界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被认为是接近道家追求的“无为而治”、“清静无为”的理想状态。
“静看濂溪太极图”,则进一步揭示了作者对道家核心理念的理解。濂溪,即周敦颐,北宋著名的理学家,被尊称为濂溪先生。太极图是道家哲学中重要的象征符号,代表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源和规律。通过“静看”这一动作,作者表达了对太极图中蕴含的宇宙真理的深入思考和领悟。在这里,“静”不仅是身体上的静止,更是心灵的宁静,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真正洞察到事物的本质,理解宇宙运行的奥秘。
后两句“理在象中元不杂,莫于象外用工夫”则是对前两句的深化和总结。作者认为,道理(理)存在于事物的现象(象)之中,并且是纯净无杂的,不需要在现象之外寻找或加工。这强调了直接观察和体验的重要性,即通过直观感受和内在领悟来把握真理,而不是依赖于外在的分析或理论构建。这种观点体现了道家哲学中重视直觉和内省的思想,以及对自然法则的深刻认识和尊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道家哲学的深刻理解和实践,强调了静心观察、直接体验以及内在领悟的重要性,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次精妙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