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此问正甫

上宫春色自何年,阿阁神房几洞天。

囊里定携三秀草,怀中曾拟四愁篇。

射牛汉迹今犹在,系马吴门似杳然。

七十二家论祀典,还朝可奏圣人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名为《又作此问正甫》。诗中描绘了对古代宫殿春色的遐想与追忆,以及对历史遗迹的感慨。首句“上宫春色自何年”,以疑问的语气引出对上古宫殿春景的向往,暗示了对历史的追溯。接着,“阿阁神房几洞天”一句,通过描述宫殿中的神秘建筑,进一步渲染了历史的深邃与神秘感。

“囊里定携三秀草,怀中曾拟四愁篇”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某些事物的深刻思考。“三秀草”可能象征着珍贵或稀有的事物,“四愁篇”则源自乐府诗,常用来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这两句诗既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暗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

“射牛汉迹今犹在,系马吴门似杳然”两句,通过对比历史遗迹的存在与消失,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其中,“射牛汉迹”可能是指某种历史事件或传说,而“系马吴门”则可能指某个地点或过往的生活场景。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强调了历史的痕迹虽存,但现实却已不同,蕴含着对过去与现在的反思。

最后,“七十二家论祀典,还朝可奏圣人前”两句,可能是在探讨祭祀礼仪或道德伦理的问题,并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的见解能够被圣人或君王接纳的愿望。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自然、社会的描绘与反思,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对人生、宇宙的哲理思考。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送吴峻伯之楚

才子风流满禁林,传经海岱主恩深。

诸生自纪衔鱼事,千里谁知相马心。

王气日随江汉转,方城春压洞庭阴。

怜君宦迹偏形胜,四十参藩岂滞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送朱大中丞召拜少司空还朝(其一)

执宪登台海岱东,衔恩入拜少司空。

长安近指回车日,阊阖遥分曳履风。

北斗秋高玄武署,五云春满建章宫。

悬知鱼藻欢无极,汉主从容问画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送朱大中丞召拜少司空还朝(其二)

八月仙槎海上行,司空谒帝凤凰城。

汉庭经术还高第,画省风流自列卿。

视草星辰堪动色,按章朝野尽知名。

况逢麟阁多贤日,非复当年折槛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送崔中甫入对

才子乘春集帝京,燕山宫阙五云生。

按图自动千金色,射策还高片玉名。

清问从容天下事,朝廷经略海方兵。

一时得意诸年少,莫学终军浪请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