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名为《又作此问正甫》。诗中描绘了对古代宫殿春色的遐想与追忆,以及对历史遗迹的感慨。首句“上宫春色自何年”,以疑问的语气引出对上古宫殿春景的向往,暗示了对历史的追溯。接着,“阿阁神房几洞天”一句,通过描述宫殿中的神秘建筑,进一步渲染了历史的深邃与神秘感。
“囊里定携三秀草,怀中曾拟四愁篇”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某些事物的深刻思考。“三秀草”可能象征着珍贵或稀有的事物,“四愁篇”则源自乐府诗,常用来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这两句诗既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暗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
“射牛汉迹今犹在,系马吴门似杳然”两句,通过对比历史遗迹的存在与消失,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其中,“射牛汉迹”可能是指某种历史事件或传说,而“系马吴门”则可能指某个地点或过往的生活场景。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强调了历史的痕迹虽存,但现实却已不同,蕴含着对过去与现在的反思。
最后,“七十二家论祀典,还朝可奏圣人前”两句,可能是在探讨祭祀礼仪或道德伦理的问题,并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的见解能够被圣人或君王接纳的愿望。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自然、社会的描绘与反思,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对人生、宇宙的哲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