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松风一道作秋声,阅尽山僧相送迎。
佛法西来随处见,梅花老去为谁清。
亦知身是客中客,试问朝来晴未晴。
一笑大雄山下路,幽人携手每同行。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的幽静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淡泊明志的情怀。首句“松风一道作秋声”,以松风为笔,勾勒出秋天特有的气氛,既展示了季节之转换,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清净。
“阅尽山僧相送迎”则透露出诗人与山中僧侣来往频繁的情景,这里的“送迎”不仅是对自然界动物行为的观察,也象征着诗人对于佛法的追求和悟性。接下来的“佛法西来随处见”,表明了佛教文化在当时社会中的普及程度,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佛学的深刻理解和内在的认同。
“梅花老去为谁清”一句,则是对梅花之美的赞叹,梅花常被用来象征坚贞不屈、高洁自持,此处通过“老去”二字,更增添了一份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情感。诗人的提问“亦知身是客中客”,则表达了对自己身份和境遇的明确认知,即便是在僧侣之中,也只是一个过客。
“试问朝来晴未晴”一句,通过询问天气的变化,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关注和顺应,同时也象征着内心对于未来命运的探索与期待。末尾两句“一笑大雄山下路,幽人携手每同行”,则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情景,诗人在大自然中找到了一条通往心灵自由之路,与山中的僧侣共同前行,传达出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自在。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文学才华,更重要的是,它透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净化的生活态度。
不详
故人昔日此留题,因入招提为觅诗。
石鼓长存僧屡换,窟泉尚在马安之。
风檐落叶仍唐桧,苔壁生尘且宋碑。
蝴蝶不知春已去,过墙犹顾旧花枝。
千林同霢霂,一室淡虚明。
馀润浮窗眼,轻寒入鸟声。
纷纷度陇白,亹亹逼人清。
相对焚香坐,油然道气生。
蛙浮成出字,雨点作圆纹。
荷叶多于草,炊烟远似云。
水清鱼可数,村近鸭成群。
何日营茅屋,来兹避世纷。
芝兰岂是为人香,浊世纷纷贵自藏。
闭户不求如意事,读书自得养心方。
卓然有见如参倚,操则常存勿助忘。
但使天根常活泼,小园花卉亦相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