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怀

孔明卧隆中,世事若不闻。

草庐两三策,大义固已明。

陶潜晋处士,束带耻屈身。

浩然归去来,把酒惟长吟。

潜鱼游深渊,好鸟鸣高林。

是以古君子,出处各有心。

形式: 古风

翻译

诸葛亮隐居隆中,世间之事仿佛充耳不闻。
他在简陋的草庐中谋划数策,大道理已经清晰明了。
陶渊明是东晋的隐士,他宁可束着腰带也不愿委屈自己。
他毅然归隐,饮酒赋诗,心境豪迈。
深水中的鱼儿自由游弋,高树林中传来鸟儿的鸣叫。
因此古代的君子,出仕和退隐都有各自的心志。

注释

孔明:诸葛亮。
隆中:隆中之地。
世事:世间之事。
不闻:充耳不闻。
草庐:简陋的草屋。
大义:大道理。
陶潜:陶渊明。
晋处士:东晋隐士。
束带:束腰带。
耻屈身:不愿屈服。
浩然:豪迈的样子。
长吟:长时间吟咏。
潜鱼:深水中的鱼。
深渊:深水。
好鸟:美丽的鸟。
高林:高大的树林。
出处:出仕与退隐。
各有心:各有各的心志。

鉴赏

这首诗名为《述怀》,由宋末元初的文学家于石所创作。从其内容来看,诗人借古今之人以抒发自己的胸襟抱负与处世哲学。

“孔明卧隆中,世事若不闻。”这两句引用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隆中闭门谢客,深思熟虑,筹划天下大计的典故,表达诗人对外界喧嚣的超然与内心世界的丰富。

“草庐两三策,大义固已明。”则描绘诗人隐居田园,以简陋的茅庐为伴,思考着天下大义,这些深奥的思想已经在他心中清晰显现。

“陶潜晋处士,束带耻屈身。”这里借东晋文学家陶渊明自号“靖节先生”的典故,表达对个人品德与精神境界的追求和不满足于世俗的局限。

“浩然归去来,把酒惟长吟。”诗人以陶渊明《归去来辞》中主张自然无为的哲学为自己的人生态度,通过饮酒独酌来表达内心的喜悦与超脱。

接下来的“潜鱼游深渊,好鸟鸣高林。”则是比喻诗人自身,如同鱼在水中、鸟在树林间自由自在地生活和呼吸,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由生灵的向往。

最后,“是以古君子,出处各有心。”表明诗人认为古代修养高尚之士,他们无论是在世俗社会中活动还是隐退山林,都各有所思、所守,体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心性与立场。

综上所述,这首《述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和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追求高洁品格、内心自在,以及对于人生处世哲学的深刻体悟。

收录诗词(205)

于石(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庭前有松树

庭前有松树,百尺盘虬龙。

材大不适用,偃蹇霜雪中。

五陵年少儿,种花不种松。

寄言傲霜雪,何似媚春风。

松有千岁根,花无十日红。

众人逐时好,君子惟固穷。

形式: 古风

故家有乔木

故家有乔木,众鸟巢其枝。

纷然各卵育,自啄还自飞。

谁欤恣残忍,缘木登其危。

毁室取尔子,杀戮轻如嬉。

漂摇风雨中,巢破不复支。

破者尚可完,死者终无归。

自谓翔后集,今乃失所依。

胡不舍之去,远择高林栖。

主人不我爱,舍此复何之。

哀哀鸣向天,路远天不知。

吾闻重太息,事莫大于斯。

弱肉强之食,扰扰今何时。

人生且未保,尔死谁复悲。

寄言民父母,赤子方流离。

形式: 古风

秋思(其一)

远水遥天起断鸿,秋光冷淡客情浓。

一川疏雨平沙牧,半树斜阳隔坞舂。

落叶轻于流俗态,寒花羞作少年容。

凭高不碍乾坤眼,兴入晴岚第几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美人一章寄徐秉国

有美人兮天一方,弭绛节兮撷琼芳。

瑶环瑜珥锵琳琅,修竹萧萧翠袖长。

芝宫芙馆椒为堂,青琐窗户白玉床。

一笑满酌天瓢浆,簸弄骊龙明月光。

欲往从之路茫茫,爱而不见空彷徨。

安得骑麟鞭凤凰,飞霞翩翩高颉颃。

白云缥缈遥相望,凭谁寄取双琼珰。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