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星蚀月》由清代诗人姚莹所作,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星蚀月的景象,并借以抒发对自然现象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的开篇“入夜荧荧一星白,含光吐耀精神发”,描绘了夜晚一颗明亮的星星升起,其光芒闪烁,精神焕发的景象。接着,“谁从海外亲见之,飞来蚀我瑶台月”则描述了这颗星似乎从遥远的海外飞来,遮蔽了月亮,引发了一次星蚀月的现象。
“是时青天万里明,纤尘不染银河清”两句,描绘了天空的广阔与清澈,强调了星蚀月事件的突然与不寻常。“三台四辅环斗极,妖星敢尔殊堪惊”则表达了对这种罕见天文现象的惊讶和敬畏。
“广寒香风结桂子,枝叶青葱竟何似”通过想象广寒宫中的桂花树,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意境,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神秘与美丽。“吴质有斧不驱除,紫府仙人应罪尔”则运用神话故事,表达了对破坏自然和谐行为的谴责。
最后,“或言黄河水气乘太阴,东南此岁防秋霖。不然贼星犯两曜,奸民啸聚相侵陵”几句,将星蚀月与社会现象联系起来,探讨了自然现象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联,以及如何应对可能带来的影响。
“世间久已无甘石,天象渊微那可测。圣人清静在宫中,慎毋妄言干斧钺”则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以及在面对未知时保持谦逊的态度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体现了清代文人的博大胸怀和深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