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仁寿楼》由宋代诗人徐庚所作,通过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描绘了一幅关于人性与环境、时间与无知的深刻画面。
“拨置南荒果是非”,开篇即以“南荒”这一偏远之地为背景,暗示了某种被边缘化或不被理解的状态。这里的“是非”不仅指外界对人的评价,也暗含了个人内心的挣扎与外界评价之间的冲突。诗人以“拨置”一词,生动地展现了个体在面对外界评价时的被动与无奈。
“性真全取未生时”,紧承上句,强调了人性的原始状态与真实性的追求。在“未生时”,即生命之初,人们尚未受到社会规范、道德约束的影响,保持着最纯粹、最真实的本性。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性本质的向往与追寻,以及对现实世界中人性扭曲现象的反思。
“前溪流水日夜逝”,运用自然界的流水比喻时间的流逝,形象地展示了时间的无情与不可逆转。水的流动象征着生命的流转与岁月的更迭,提醒人们珍惜时光,同时也暗示了时间面前人人平等,无论地位高低,都无法逃脱时间的流逝。
“楼上主人浑不知”,最后两句将视角转向了“仁寿楼”的主人,通过“浑不知”这一细节,揭示了人在面对自然规律和社会变迁时的无知与盲从。即使身处繁华或偏远之地,人们往往难以察觉到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更不用说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本质。
综上所述,《仁寿楼》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哲思,探讨了人性、时间、环境与无知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