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出自明代哲学家吴与弼之手,名为《枕上作》。诗中探讨了仁者与节士的不同命运,以及对“至理”和“君子”的深刻思考。
首句“仁者无怨尤”,赞扬了仁者的宽容与大度,他们不会因为外界的不公或误解而心生怨恨。接着,“节士多饥寒”则描绘了节士(坚守气节的人)的生活境遇,他们往往因坚持原则而不被理解,甚至面临物质上的困苦。
“至理无定在”一句,表达了对真理不确定性的思考,认为真理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有所调整。最后,“君子随时难”则指出,真正的君子在面对不同情境时,要保持道德的坚守并不容易,需要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整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于人性、道德与社会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