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宋登春所作的《感兴四首》中的第三首。诗中以“试取百金剑,补履不如锥”开篇,以剑与履的对比,表达了对价值判断的深刻思考。剑虽贵重,却无法用来修补破旧的鞋履;而看似微不足道的锥子,却能发挥实际效用。通过这一对比,诗人揭示了世间事物价值的相对性,以及人们在评价事物时容易陷入的偏见和误解。
接下来的两句“洪纤各适用,彼此胡相疑”,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洪(粗大)与纤(细小)各有其适用之处,并不存在绝对的高下之分,人们不应因表面的差异而产生疑惑或偏见。这不仅是对物的价值判断的反思,也暗含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提醒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应更加全面客观,避免因片面印象而产生误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为切入点,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和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