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云中杂诗》由清代诗人俞汝言所作,通过描绘历史遗迹与自然景观,展现了对古代边疆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慨。
首联“苏武台安在,昭君墓若何”以两个著名的典故开篇,苏武牧羊北海,昭君出塞和亲,表达了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追忆与敬仰。苏武台与昭君墓作为历史的见证,如今是否依旧屹立,引发了诗人对时间流逝与历史变迁的深思。
颔联“垣非秦紫塞,堡近汉黄河”则将视角转向地理环境,指出并非秦朝的紫塞长城,而是靠近汉朝的黄河。紫塞长城是古代防御工事的象征,而黄河则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两者结合,既描绘了边疆的壮丽景色,也隐含了历史的沧桑与民族的融合。
颈联“兵减笳吟少,烽销牧地多”进一步描绘了边疆地区从战争到和平的转变。随着战争的减少,胡笳的哀鸣声变得稀少,烽火台的烟尘消散,广阔的牧地上充满了生机与宁静。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也体现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尾联“当时歌舞丽,檀板杂雕戈”则以对比的手法,将过去战争中的喧嚣与现在和平时期的和谐进行对比。昔日的歌舞升平与今日的和平景象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和平生活的珍惜与渴望。
整体而言,《云中杂诗》通过对历史遗迹与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同时也传达了对和平与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