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友人故校书王君夷仲

天台插天天一色,先生乃在山之侧。

拥书万卷日逍遥,户外绝无尘土客。

自迹诗书分战场,垂垂六甲皆科郎。

治言说尽万物理,亦有苦语原天荒。

保宁之军愤苛取,大夫回回军吏苦。

公来约束仗忠信,健儿三千胆如鼠。

倦游俯仰栖瀛洲,吏非散仙矧肯留。

金门间作林下语,对之使我销百忧。

人皆病心公病膝,归卧轻舟江月夕。

君不见书剑只今谁访君,灵鹫萧萧墓三尺。

形式: 古风

翻译

天台山高插入云天,先生居处山之畔。
满目书籍日日闲,门外清静无俗尘。
以诗书为战场,六甲学子皆有望。
言论深奥理无穷,苦口婆心开新境。
保宁军中苛政怒,官员百姓皆受苦。
公公正直定纪律,三千勇士胆气壮。
游历疲倦归瀛洲,非仙吏怎愿久留。
金门谈笑似隐士,解我忧虑消万愁。
人心疲惫公膝痛,月夜归舟卧江头。
谁人再访书剑翁,灵鹫山下墓已空。

注释

天台:古代山名,这里指天台山。
插天:形容极高插入云霄。
先生:对学者或长者的尊称。
六甲:古时星宿名,此处代指学子。
科郎:科举时代对士人的称呼。
金门:皇宫的代称,象征权力中心。
灵鹫:佛教中的圣鸟,此处可能指墓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学者隐居生活的宁静与自在,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和时代变迁的感慨。开篇“天台插天天一色,先生乃在山之侧。”两句写出了诗人所处环境的高远与清幽,"先生"指的是诗中的主人公,他选择了山中的一隅作为自己的隐居之地。

接下来的“拥书万卷日逍遥,户外绝无尘土客。”则展示了这位学者每天与万卷书为伴,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而他的住所也远离尘世的喧嚣。"逍遥"一词充分体现出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态度的向往。

"自迹诗书分战场,垂垂六甲皆科郎。”这两句表明诗中的人物不仅是在研究学问,更有着治国安邦的大志和才华。"六甲"是古代军事用语,这里暗示其才能非凡。

紧接着的“治言说尽万物理,亦有苦语原天荒。”则透露出诗中人物对宇宙、自然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世态炎凉、人心难测的无奈与哀愁。

"保宁之军愤苛取,大夫回回军吏苦。”这两句写出了诗中人物对战争、征服所带来的痛苦和反思,"大夫"这里指的是有知识、有见识的人,他们对于战争的看法是复杂且深刻的。

下面“公来约束仗忠信,健儿三千胆如鼠。”则描绘了一位将领或者统帅对士兵的严格管理和训练,以及士兵们虽然外表强健却内心脆弱的矛盾心理。

"倦游俯仰栖瀛洲,吏非散仙矧肯留。”两句写出了诗中人物对于尘世生活的厌倦与超脱,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紧接着“金门间作林下语,对之使我销百忧。”则表达了在自然环境中的交流能够带来心灵的平静,消解所有烦恼。

"人皆病心公病膝,归卧轻舟江月夕。”这两句则写出了诗中人物对于朋友身体状况的关心,以及自己返回到轻舟上,在江边的明月下安然入睡的场景。

最后“君不见书剑只今谁访君,灵鹫萧萧墓三尺。”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怀念和哀思。"书剑"象征着学问与勇气,而"灵鹫"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这里用以比喻逝者高洁的品格,"墓三尺"则是对逝者的深切悼念。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隐逸生活的描绘,以及对友人逝去的哀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历史与个人情感的深刻体悟。

收录诗词(159)

员兴宗(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哭待制许先生

平生一灵台,机智得深屏。

出使星移天,归朝月生岭。

上书肺肝露,不事颊舌逞。

事状严历历,九原忽苏醒。

形式: 古风

挽二叔通直

知公经术富,少小足奇尚。

堂堂兰茁芽,愿言契新赏。

萧条度风霜,汴西鞍马上。

暂行几羊肠,世路蛛自网。

绿衣一秋荷,而能脱尘鞅。

圣言得微奥,理明词亦畅。

有文不带酸,馀味甚熊掌。

其中殆天全,识解自超旷。

事佛当晚年,精神著内朗。

禅谈水月澄,逸韵天风爽。

我昔尚童子,门戟过双敞。

而公见之喜,单辞幸相广。

励我多苦心,寒庖对珍享。

山花草然然,胡为岁月往。

瑞兰期远插,庶以慰黄壤。

形式: 古风

挽喻夫人

太丘落日东郊昏,兰风桂露啼幽痕。

年周九十笑语温,冲头雪矣花仍存。

仙裾拂拂始倚门,扶挟何必烦诸孙。

二雏前起慰心魂,喻宗老人五院尊。

众口咽矣遍地恩,柔则之馀六四坤。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诸公饮海棠下因赋韦陶体二首(其二)

雨露下泽泽,众卉含新滋。

彼美海外棠,嫣然自繁枝。

枝繁不忍折,与春作容姿。

春容无定好,纷落青门道。

故山菖蒲花,九节石上老。

形式: 古风